AI导读:

全国首个海雾智能观测实验室在杭州正式揭牌,旨在利用物联感知、人工智能等技术强化海洋气象服务能力,开发的海雾观测单光子雷达已在多地应用,为海上活动提供安全保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记者冯思婕)2023年1月3日,全国首个专注于海雾智能观测的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海雾智能观测重点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在杭州正式揭牌。该实验室由中国气象局指导,浙江省气象局与海康威视携手共建,旨在利用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革新气象观测产品,强化海洋气象服务能力。实验室将深入监测与分析海雾的发生、发展与消散过程,为海上活动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并助力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及渔业等领域的效率提升,同时为气候研究贡献宝贵的基础数据。

  据悉,实验室自成立起,已成功研发出海雾观测单光子雷达系统。该系统即便在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亦能清晰描绘浓雾分布,确保海上航道与港口的安全运行。目前,该系统已在舟山港、宁波港及台州大陈码头等地投入应用,有效推动了地方海洋防灾减灾、生态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毕宝贵强调,海雾作为海上活动安全的主要威胁,加强其观测与预报能力对于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海雾具有生成快、消亡迅速、局地性强等特点,其覆盖范围、厚度及持续时间均存在显著变化,如舟山普陀山与沈家门两地,尽管航程仅10分钟,雾气状况却大相径庭。

  此外,海雾的危害性不容忽视。据数据显示,60%至70%的海上船只事故与海雾直接相关。海雾天气不仅导致游客滞留,还引发港口货物积压等问题。因此,对于海洋相关行业而言,基于精准海雾监测数据的科学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室主任、海康威视副总裁陈继国介绍,相较于传统站点式能见度设备,海雾观测单光子雷达监测范围更广,能全面捕捉海雾的形成、扩散及消散过程,提供全航程实时能见度信息。该系统采用对人眼无害的1550nm红外波段,不仅安全性能更高,且具备更强的透雾能力,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表现优于传统雷达。其监测手段由点式升级为360度全周期面式扫描,仅需8分钟即可覆盖最远15公里范围,精度高达15米。

  借助海雾观测单光子雷达,浙江省气象局工作人员能在船舶启航前提前掌握航线情况,通过后台系统实时获取全航程能见度信息,有效预警突发性海雾事件,减少航道及港口区域的交通管制时间,降低游客滞留风险,提升岛屿旅游航线服务水平及港口运营管理效率。

  展望未来,实验室将继续深化研发与创新,依托海康威视的AI、大模型等技术能力,拓展气象智能观测产品线,并与浙江省气象局携手推动科技成果在海洋经济、渔业养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