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影票房下滑引关注,产业亟待升级
AI导读:
2024年我国电影总票房同比下滑显著,引发广泛关注。电影票房下降与观众需求变化、精品电影数量减少等因素有关。电影产业亟待升级,以满足观众升级需求并实现繁荣发展。
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电影总票房为425.02亿元,同比2023年的549.15亿元下滑了124.13亿元,甚至倒退至2015年的水平之下,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电影票房的下滑首先归因于观众娱乐需求的变化。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异军突起,成为大众日常消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平台上,各类影视作品的剪辑和二创视频琳琅满目,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领略到剧情的精彩。尤其是去年短剧的兴起,更是让观众在几分钟内就能享受到剧情的反转与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观众的娱乐阈值,降低了对院线电影的期待。
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超过10.74亿人,其中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高达151分钟。这种高强度、长时间的短视频消费,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观众对院线电影的娱乐需求,使得部分观众对“平庸而冗长”的电影失去了兴趣。
此外,精品电影的匮乏也是导致票房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2023年票房超过10亿元的电影有12部,而2024年则锐减至7部。2023年的电影市场虽然繁荣,但其中68%的电影都是早年立项,疫情期间储备后集中上映的。相比之下,2024年的电影市场供给质量明显下滑,同期好莱坞也因编剧罢工而精品电影产出减少,进一步削弱了我国电影市场的吸引力。
电影缺乏吸引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制作缺乏创意和套路化。一些电影出品方为了减少投资风险,长期依赖成熟IP,导致市场审美疲劳。而一些有热度的电影则主要以社会话题或真实事件为蓝本进行再创作,但由于更接近现实,观众对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要求也更高。如果制作方在内容制作上缺乏创新,就会增加明星和营销的投入,进一步挤压制作成本。然而,一些水平较差的电影过度营销后,如果观影体验不佳,很容易被舆论“拉黑”,导致影迷对营销的信任度下降。
一些电影从业者认为,“缺钱”是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钱荒”的根源在于电影产业无法为投资者创造更多回报,导致投资风险过高。当前,观众需求提升、娱乐方式多样化以及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都加剧了电影产业的投资风险。但主要原因是电影产业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观众的升级需求。电影行业的非标品特性导致每部电影都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这是一种内在风险导致的投资减少。然而,这种逻辑并不能解释好莱坞与宝莱坞的繁荣景象。
实际上,电影投资风险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电影产业尚未形成现代化的生产制作标准。在手工作坊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的过程中,一些资本过于依赖电影以外的因素来降低风险,形成了路径依赖,从而持续弱化创作力。在基本的制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评估标准和规则,对行业外资本而言,成本是不透明的、无法控制的。与此同时,一些行业内资本往往会将首轮获得的收益权份额溢价转让,甚至出现多轮转让,导致电影投资金融产品化,最终接盘的资金往往承担巨大的风险。
因此,我国电影产业的问题并非观众娱乐消费方式的变化所致,而是产业本身亟待升级。无论是内容创造性还是产业标准化、现代化等方面都需要回归电影产业本身的市场轨道。只有从内容创作、生产到后期制作以及资本和市场等方面都实现各就各位、依照透明的、科学的市场规则与集体的创造性来运作,才能促进我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链接保持不变)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