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生猪市场回暖并实现全行业盈利,但价格走势呈现“倒V”结构。文章分析了2024年生猪市场回暖的原因及2025年市场走势预测,并探讨了养殖企业如何应对可能的市场风险。

2024年,生猪市场终于走出了漫长的低价周期,实现了全行业盈利,成为自2021年以来表现最为亮眼的一年。回顾这一年,生猪价格经历了先扬后抑的“倒V”走势,业内称之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新趋势。

截至2024年12月30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5.88元/公斤,微涨0.05元/公斤。然而,在生猪传统旺季的12月份,价格仍处于相对低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朱增勇用“回暖”总结过去一年的生猪市场,指出均价达到17元/公斤,养殖效益每头约200元,产业回归常态、相对健康的业态。

2024年3月,生猪价格开始回暖,结束了长时间的下行周期。据统计局数据,3月全国生猪销售均价为14.69元/公斤,环比增长1.94%。此后,价格一路攀升,6月第三周升至18.44元/公斤,8月第三周创下年内最高点20.92元/公斤。然而,9月份后,价格开始下行,并在10月短暂回升后,连续9周下滑。

这种淡季不淡的现象与2023年生猪去产能导致的产量减少有关。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高级分析师徐洪志表示,2024年生猪市场景气度大幅提升,是多重因素合力的结果,包括去产能进程取得效果、供需状况从全面宽松转为平衡略紧等。

监管部门也重视起产能过剩导致的低价问题。2024年3月1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调整为3900万头,并引导产能有序调减。在调控信号引导下,生猪产能高位回调,4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986万头,回到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

供给方面,朱增勇指出,2024年生猪出栏较上年小幅下降,受2023年四季度和2024年春节部分地区疫病风险影响,供给阶段性偏紧局面主要集中三季度。此外,徐洪志还指出,生猪市场回暖的原因还包括饲料成本明显下降、进口规模全面萎缩等。

然而,生猪价格的增长态势并未持续太久。在9月份达到顶峰后,价格开始下行,并维持至今。12月第3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6.56元/公斤,比年内高点下跌20.41%。同时,与2023年同期相比,猪肉的消费量和屠宰量同比下降约30%。

徐洪志分析称,这是由于企业在降成本方面的显著进步,抗亏损能力增强,虽然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亏损周期,但实际去产能的速度却是历史上最慢的。因此,市场整体并不缺猪,而消费疲软难振,这是造成生猪价格回暖后难以再上一层楼,并在第四季度重新陷入横盘震荡的主要原因。

从上市猪企公布的数据来看,11月份出栏量仍保持了增速。18家上市猪企共计出栏生猪1438万头,同比增长4.2%。其中,牧原股份累计销售生猪达6302.5万头,已接近去年一整年出栏数量。

朱增勇认为,2024年属于供给和消费需求逐渐匹配的一年,有阶段性的市场行情,但缺乏较长的市场红利。尽管价格出现震荡,但生猪价格的回暖让全行业实现了盈利,养殖企业纷纷扭亏为盈。以牧原股份为例,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67.75亿元,同比增长16.64%,实现归母净利润104.81亿元,同比大增668.90%。

徐洪志指出,与以往历次猪周期相比,2024年最显著的变化是各类养殖主体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业平均养殖成本降至16元/公斤以下。这改变了生猪市场竞争的底层逻辑,从以往的拼规模、拼资金、拼渠道转变为拼成本、拼管理、拼技术。

对于2025年生猪市场走势,徐洪志分析称,由于母猪繁育指标的不断改善和气温偏高导致仔猪成活率可能好于历史同期,2025年市场将面临更大的供应压力。猪价将难以超越2024年,大部分时间会在盈亏平衡线附近波动。朱增勇也预计全年猪价小幅低于2024年,但仍能保持正向收益,但收益低于2024年,同时可能还存在阶段性亏损。

在这样的预判之下,养殖企业应当如何面对?朱增勇建议稳产、提高规模效率、继续加强降本增效工作以应对可能的阶段性市场风险。徐洪志也表示企业应关注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继续挖掘降低成本的空间和做好资金链管理。

企业层面上,已表现出审慎倾向。多家养殖企业叫停了此前规划的产能扩张项目。牧原股份宣布终止多个生猪养殖建设项目,将剩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东瑞股份、温氏股份、唐人神和金新农等也相继宣布终止部分生猪养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