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光伏产业链企业陷入价格战,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企业达成自律共识,呼吁合规竞争。但部分企业仍低于成本价竞标,破坏行业生态。解决困境需全产业链共同努力,推动技术进步,坚守行业底线。

  今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上的企业纷纷卷入了激烈的价格战中,部分企业甚至采取了低于成本的竞价策略,意图以此压制竞争对手。然而,这种非理性的价格战不仅大幅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更对整个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形成了“内耗式竞争”的恶性循环。

  为应对这一困境,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下半年多次召集龙头企业及业内多家企业召开专题研讨会,并成功达成了行业自律的共识。为强化行业管理,协会自10月至12月期间,连续发布了光伏主流产品各环节的综合成本数据。根据2024年12月的最新数据,在不计折旧、料和硅片环节不含增值税的情况下,最终组件的含税成本(含最低必要费用)达到了0.692元/W。协会强烈呼吁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合规参与市场竞争,避免低于成本价的销售与投标行为,从而防止由此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确保光伏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

  尽管行业已初步形成自律共识,但这一共识仍面临严峻考验。近期,在某集中式招投标活动中,部分光伏企业依然以低于协会公布的最低成本价进行竞标,严重破坏了行业的健康生态。协会虽能倡导行业自律,但难以直接约束下游需求方,特别是那些在招标项目中拥有较大话语权的企业。在一些大型招标项目中,过度关注价格因素的做法可能进一步加剧恶性竞争,而忽视低价竞标背后隐藏的产品质量问题和服务能力不足的风险。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削弱了光伏行业的公平竞争机制,还可能最终损害终端用户的权益。

  无底线的价格战最终将导致没有赢家。如果仅有部分企业自律,而其他企业继续采取恶性竞争的方式,那么守规则的企业将处于不利地位,整个市场的公平环境也将遭到破坏。更重要的是,这种非理性竞争将阻碍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能优化。在当前行业快速发展但供需失衡的背景下,淘汰落后产能显得尤为迫切。

  要解决光伏行业面临的困境,关键在于通过市场手段进行破解。首先,光伏企业应主动减少落后产能的生产规模,控制扩张速度,避免陷入价格战。过度竞争只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损害行业的整体利益。其次,龙头企业应积极推动兼并重组,逐步淘汰缺乏竞争力和技术落后的企业,以此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双重提升,是打破恶性竞争的重要手段。

  此外,行业协会还需进一步完善成本价的测算方式,针对不同性能、规格的产品进行精确定价,为下游终端企业的选择提供更具体的指导。这不仅可以提高定价的科学性,还能增强行业自律的可操作性。对于下游终端企业来说,必须改变“唯低价论”的思维模式,重视光伏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企业的服务能力。忽视低价竞标的风险,只会在短期利益中埋下长期隐患。

  综上所述,打破光伏行业恶性竞争的关键在于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只有产业链上下游携手并进,既要推动技术进步,又要坚守行业底线,才能维护良性的市场秩序,为光伏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行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创新驱动和技术升级,更取决于所有市场主体能否共同遵守规则。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