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教育部公示六所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新专业,旨在培育低空经济所需高素质人才,加速产业发展。文章探讨了低空经济的人才缺口、创新链与人才链融合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近期,教育部公示了《低空经济相关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六所知名学府,均申请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这一新兴专业。低空经济,作为产业界的新宠与资本追逐的热点,正逐步成为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

  2024年标志着低空经济进入发展的全新阶段。这片低空领域不仅是充满机遇的蓝海市场,更是待开发、待完善的未知领域。为了加速其发展,不仅需要加强低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还需完善空域管理制度、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等“软件”配套。六所高校增设此专业,正是响应国家需求,助力低空经济生产力跃升的重要举措。

  随着低空经济的迅猛扩张,行业高素质人才短缺问题愈发显著。例如,无人机操控员(业内俗称“飞手”)的就业缺口高达百万。此外,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工程师等关键岗位,同样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是提升低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各地纷纷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新兴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然而,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之外,低空经济要实现更高层次的飞跃,还需突破人才瓶颈,加大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力度。高校增设相关专业,旨在填补人才缺口,同时以更强的人才链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只是构建强大人才链的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一方面,需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低空经济涉及多个领域,产业链条长且复杂,涵盖基础设施、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拓宽学科视野,围绕产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低空经济日新月异,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其人才培养需求。高校与企业应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在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形成共同体,破解高校培养体系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真正培养出产业所需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