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教育部公示低空经济相关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六所高校申请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新专业,旨在培育低空经济新生产力,填补行业高素质人才缺口,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低空经济相关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6所知名高校均申请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新专业。这一举措标志着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正逐步从产业界、资本圈走向教育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2024年被视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元年,这片低空领域既是机遇无限的蓝海,也是亟待开发的处女地。要补齐低空经济短板,不仅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完善空域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行业人才。此次6所高校增设新专业,正是为了响应国家需求,培育低空经济新生产力。

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高素质人才缺口逐渐显现。无人机操控员、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工程师等岗位均面临人才短缺问题。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飞手”就业人才缺口已高达100万人。因此,加强低空经济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各地纷纷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新兴创业公司不断涌现,相关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低空经济要进一步发展,还需突破人才瓶颈,倾注更多资源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高校增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旨在填补人才缺口,促进“四链”深度融合。

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新专业只是打造人才链的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一方面,应坚持多学科交叉,拓宽学科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注重产学研融合,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破解高校培养体系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的难题,真正培养出产业所需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