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审计署报告指出,58个县推动社会资本下乡后守农利农,追回拖欠土地流转费及分红1.11亿元。社会资本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力量,但需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确保资金规范使用,促进农民增收。

  近日,审计署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问题的整改报告。针对社会资本下乡在某些地区的实施偏差,58个县采取“引管并重”策略,确保社会资本惠及农业与农民,成功追回并督促社会资本方支付了拖欠农户的土地流转费及分红,总额达到1.11亿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资本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力量。现代农业的发展超出了传统农业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资金需求更为迫切。社会资本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引入了新技术、新业态及先进经营理念,有效弥补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短板。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管理不规范、市场环境变化等问题,社会资本下乡也面临挑战。部分企业在享受农业扶持政策时,未能全额投资或挪用补贴资金,影响了政策效果;部分投资主体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未能发挥带动农民增收的预期作用;部分地区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导致资金兑付周期长,农民难以及时获得土地流转费用和分红。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社会资本在此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社会资本应坚守守农利农的初心,利用政策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户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园区示范+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加多方收入,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还需在规范管理、利益分配、效应评估等方面持续优化。

  乡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利润低等特点也要求社会资本下乡需谨慎行事,摒弃“吃政策红利”的心态,以稳健的策略实现企业与“三农”共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链接已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