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大湾区智能网联车异地互认制度正式出台,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圳前海、深圳宝安四地签署《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试点互认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实现跨市互通互认。

自动驾驶车辆认证互通难题上,国内部分地区正逐步取得突破。12月27日,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圳前海、深圳宝安四地在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研讨会上,共同签署了《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试点互认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大湾区智能网联车异地互认制度正式出台。

同日,小马智行、如祺出行、酷哇科技、萝卜快跑等四家企业获授牌,成为首批试点互认企业。该《框架协议》提出,南沙、横琴、前海、宝安将构建“三体系一提升”的互认机制,涵盖异地互认的资格体系、异地开放的道路体系、异地协同的监管体系。

根据协议,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在互认地中任一地注册并取得试点资格后,可在其他互认地区报备后直接开展示范应用,实现资格互认。同时,凭一地核发的智能网联汽车机动车号牌,车辆可在互认区域的开放道路上进行试点。未来,还将推动各互认地道路(含高快速路)进一步开放联通。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试点工作已在国内50多个省市推进,但跨区域试点互认尚处于起步阶段。此次横琴、前海、南沙、宝安在资格互认的基础上,推动道路互通和监管协同,在国内均为率先探索。四地将合作推动各互认地数据监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逐步实现车辆监管数据一地上报、异地连通和协同监管。

截至9月,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50多个省市出台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配套文件,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7700张。然而,由于各地测试认证不互通,自动驾驶企业面临诸多痛点。

此前,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管理遵循各地自管的方式,企业必须在当地获得相关测试许可,跨地区则无法使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三部门联合印发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指出,存在测试方案不统一、测试结果不互认、车路协同不到位等问题。

一名自动驾驶行业人士表示,由于各地都制定了属地化的测试管理细则,测试结果、测试牌照、测试数据互认存在障碍,企业在新的城市落地服务需要重新测试、取证,导致企业资质申请时间和成本较高。不过,近年来情况有所好转,部分地方已实现“一定互认”,即部分测试数据和结果被认可。

随着自动驾驶商业化的落地,各地测试认证的互通更加迫切。广东作为国内智能网联产业发展的头部地区,在2022年印发的《广东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中提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实现跨市互通互认,鼓励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签署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

具体到地级市,各地政府在加快智能网联地方性立法时,将无人车上路资格互认纳入条例。步伐最快的是深圳,2022年6月,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落地,为推动标准统一和结果互认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广州也在今年的智能网联汽车立法中推进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结果异地互认机制。珠海横琴虽然从落地自动驾驶应用到放开全域相对较慢,但亦通过灵活的政策加速规模化落地。通过四地签署异地互认机制,大湾区首次建立了跨片区的智能网联汽车合作发展体系,这亦是出于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以小马智行为例,其Robotaxi将实现在机场、高铁站等主要场景的跨城市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卡车也可在多个互认地进行跨城市货物运输。目前,小马智行已在广州南沙和深圳前海、南山、宝安布局近3000个站点,并正在推动数千台级以上规模的Robotaxi车辆平台的生产与运营。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