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深陷价格战 内卷现象加剧
AI导读:
中国机器人网年会上,企业代表纷纷表示机器人行业价格战激烈,内卷现象加剧。市场需求增速低于企业扩张增速,同质化严重,技术门槛降低等因素导致内卷。行业呼吁建立有序标准化发展环境。
在12月26日举行的中国机器人网年会上,企业代表们纷纷回顾2024年机器人行业的现状,普遍感叹“卷得更厉害了”。
这种“卷”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以协作机器人为例,根据高工机器人的数据,2023年中国市场六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产品的均价为9.73万元,同比下降了11.87%。进入2024年,这一价格趋势仍在持续下滑。高工机器人的调研显示,6公斤负载的六轴机器人价格已跌破2万元,而5公斤负载的协作机器人价格也逼近3万元大关。界面新闻在采购平台上发现,部分品牌六轴协作机器人的报价甚至已低于万元。
新时达机器人事业部副总经理黄国辉在会上表示,今年最大的感受是销量增加了,但收入却下降了。他认为,内卷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增速低于企业扩张增速,部分传统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趋于饱和,而新兴行业的需求尚未起飞。
配天机器人总经理索利洋指出,当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产和进口设备的占比维持在50%左右。在此情况下,国内企业的产能相对于需求存在过剩现象,为了充分利用产能,企业需要尽量多接单,这自然加剧了内卷的局面。
同质化也是内卷的一个重要原因。黄国辉举例说,仅在新时达周边100公里范围内,就有六、七家减速机厂,每家提供的产品类型几乎一致,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价格竞争。减速机是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部件,用于降低电机转速并增加扭矩。
同质化的背后,是进入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门槛降低。卡诺普机器人副总经理邓世海表示,十年前国内机器人市场的准入门槛较高,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如今各种零部件都可以随时购买并组装成工业机器人,技术门槛大大降低。加上资本对行业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吸引了大量玩家涌入。
埃夫特董事长游玮将机器人赛道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一拥而上、过度内卷、一地鸡毛、剩者为王、规范秩序、健康发展。他认为,当前机器人行业正处于“过度内卷、一地鸡毛”的阶段,内卷的核心在于企业、行业和客户认知的滞后以及行业标准的不完善。这导致终端客户缺乏对优劣产品的清晰判断,价格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游玮提出,机器人行业要穿越内卷,必须实现三个关键:企业应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品质,通过产品力取胜而非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测试体系,让客户清楚了解什么是“好产品”;加强客户对机器人产品的认知,引导市场回归生产工具的本质价值。
中科新松总经理李法设指出,机器人行业仍然是有门槛的行业,但门槛需要业内同仁共同设定。他呼吁给行业一个有序、标准化的发展环境。尽管当前中国机器人市场处于阶段性下行周期,但游玮认为未来整体向上的态势具有确定性。他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整体销售规模将有三倍增长,到2028年有望突破100万台/年。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