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企业作为产业工人技能实践场所和改革受益者,需提高培训针对性,构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发展体系,解决招聘难题,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增强竞争力。

企业不仅是产业工人技能实践的核心场所,更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直接受益者。面对培养过程中的挑战,企业应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确保培训满足现实需求并带来长期效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企业作用,要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产业工人职业生涯指导计划等。企业作为主体,不仅因为其为技能实践的主要场所,更因为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能为企业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提升社会形象,增强竞争力。

随着数字化、绿色化趋势的发展,各行业对工人技能的要求日益提高,需要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然而,市场上此类人才短缺,企业面临招聘难题。职业教育与实践脱节,公共教育覆盖范围有限,需企业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培养符合技术创新和行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产业工人,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应通过产教协同、校企合作等方式,增强职业院校教育的实践性,提升技能人才供需匹配度。同时,联合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等资源,为在职产业工人打造学习平台,助力其知识技能持续提升。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应主导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推动产业工人培养体系规范化。

从职业发展角度看,企业应构建产业工人职业发展体系,包括技能和管理两条路线。但目前,许多企业对产业工人的重视不足,尚未建立专门的发展体系,导致工人晋升空间有限、岗位转换受限。因此,企业应畅通纵向、横向两条发展通道,为产业工人规划清晰的晋升路径,并健全岗位转换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此外,企业还应构建具有竞争性、激励性的薪酬机制,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技能更新自觉性,并加强劳动权益保护。针对培养产业工人的难处,如资金压力和灵活用工模式的冲击,企业应提前布局,提高培训针对性,注重投入产出回报。同时,设计员工持股、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等长效激励举措,增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略有修改以符合发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