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新能源发电项目面临收益率下滑挑战,需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稳妥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合理保障新能源收益,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发电项目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收益率下滑挑战,合理保障新能源收益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强调,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稳妥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是保障新能源收益的关键。

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的收益水平。然而,尽管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但新能源发电企业的收益却普遍下滑。特别是光伏发电项目,收益水平甚至已跌破企业对投资收益率的最低要求。这导致发电企业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更加谨慎,项目申报规模明显下降,出现了“圈而不建”的现象。

造成新能源发电项目收益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电价下滑,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的不断壮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我国逐步将新能源发电调整为保障性消纳和市场化消纳并行,市场化消纳占比持续走高。在市场化条件下,发电企业不再享受稳定的上网电价,部分省份交易电价持续下降,甚至出现负电价,再加上政府补贴逐渐退坡和退出,导致新能源发电项目收益下降。二是电量下滑,尽管新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但电力系统消纳能力并未及时跟上,导致新能源发电能力超出系统接纳能力,出现弃风、弃光现象,电站发电小时数下滑,收益无法保障。

为实现“双碳”目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国还需要继续大规模发展新能源。为此,必须合理保障新能源收益,吸引更多资本投入新能源领域,推动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加速新能源产业发展。这不仅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有助于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能源安全。

要合理保障新能源收益,关键在于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一方面,要加快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优化接网流程,提升电网对新能源接入和消纳能力;另一方面,要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对煤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发展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技术,增强电网对新能源波动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和主动支撑能力,提升新能源友好并网性能。

同时,稳妥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也是关键。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浪潮下,新能源入市是大势所趋。但新能源在电力市场中天生处于劣势,因此应严格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保障新能源企业合法权益。同时,支持新能源项目与用户开展直接交易,鼓励签订长期购售电协议,这有助于新能源企业锁定预期收益,规避市场波动风险。在电力现货市场中,应鼓励新能源项目以差价合约形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对冲市场风险。

新能源大规模跃升式发展的一大关键是保障新能源稳定收益。相信随着电网结构和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增强,以及电力市场化交易和辅助服务市场的完善,新能源一定能够克服收益下滑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