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自2015年起,中国踏上创新药进阶征程,如今已在全球医药生态圈崭露头角。一批创新药企实现盈利,跨国药企积极寻求合作,研发重点转向罕见病等领域。市场规模已达千亿元,国际合作研发深化,未来可期。

2015年,中国医药创新元年正式开启,从此踏上由数量向质量、由模仿向创新转型的征途。在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创新药行业逐步在全球医药生态圈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站在2025年的门槛上回望,中国创新药行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批创新药企凭借核心大单品实现了盈利,跨国药企也在中国积极寻找商务合作项目。百济神州成功推出了首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康方生物的依沃西更是在头对头临床研究中击败了全球知名的K药。

中日(苏州)协同发展创新中心副主任马超指出,中国正加速从传统药物研发模式向新型药物研发模式转变,研发重点也逐渐转向罕见病、儿童用药、老年用药等领域。同时,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缩短了药物研发周期,生物技术新药审批数量不断攀升,国际合作研发也日益深化。

CIC灼识咨询创始合伙人侯绪超比喻称,中国创新药行业目前正处于高考前的“青春期”,虽然面临诸多困扰和挑战,但整体上朝气蓬勃,且部分优秀企业已展现出卓越资质。近年来,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研发投入,中国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不断增多,市场规模已达千亿元。

方正证券分析指出,上半年,核心产品放量与商务合作项目共同推动了药企营收和净利润的提升。其中,百济神州凭借自研产品泽布替尼的全球销售,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此外,多家药企也通过商务合作项目实现了盈利。

在合作模式方面,中国创新药行业在2023年发生的license-out事件数量首次超过了license-in项目。今年以来,NewCo模式交易呈增长趋势,成为本土药企拓展国际市场、推进产品上市的新策略。侯绪超表示,BD是中国创新药企业进化的必经之路,未来并购将逐渐增多。

马超认为,license-out超过license-in的趋势将愈发明显,ADC、TCE等领域将成为BD的热点。在当下中国医药资本市场寒冬中,创新药企IPO之路遇阻,同质化药企高度过剩,并购潮已然拉响。但马超也强调,创新药产业归根结底是高级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才是长久竞争力的关键。

展望未来,中国在研新药管线数量高达5380个,在全球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侯绪超分析,中国创新药管线不再局限于肿瘤领域,而是全面开花,涉及多个疾病领域。同时,不少新药已在临床研究中脱颖而出,展现出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

侯绪超期待下一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能出现在帕金森症或阿尔茨海默症等难治疾病领域。而马超则认为,新药只有具备全球性竞争力,才有资格考虑“十亿美元分子”的问题。国际化无疑是中国药企成长的关键路径。近年来,中国新药在国际多中心试验的数量不断增长,多家企业也构建了“A+H”股双融资架构。

随着《生物安全法案》风险的褪去,中国创新药企国际化之路将更加顺畅。但马超也指出,从长远角度看,中国创新药企国际化之路仍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国创新药企需要不断修炼内功,进行“组合式创新”或差异化创新,重塑综合竞争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