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中国房地产金融领域迎来利好政策,包括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调、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等,几乎覆盖房地产业供需全链条。政策传递出房地产业是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将加大涉房企业融资支持、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三大信号。

  近期,中国房地产金融领域迎来了一系列政策利好,释放出积极信号。

  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的连续下调,到2000亿元人民币“保交楼”专项借款的出台,再到扩大支持民企发债的“第二支箭”以及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的合理展期政策,这些支持措施几乎覆盖了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全链条,特别关注到了可能出现的风险薄弱点。

  面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和受困房企的脱困之路,这一系列金融“组合拳”传递出三大明确信号:

  首先,房地产业被重申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均强调了房地产业在实体经济中的地位及其良性循环对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专家指出,尽管房地产业近些年存在过度金融化的趋势,但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下,其正逐步回归实体经济属性。

  其次,金融机构对涉房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央行、银保监会出台的“金融16条”措施涵盖了开发贷、信托贷款、并购贷、保交楼及房企纾困等多个方面。此后,多家龙头房企成功融资,如碧桂园成功配售股份,万科拟申请新增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龙湖和新城控股的债券储架式发行也获得受理。这表明,在政策支持下,房企的融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

  最后,政策注重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支持刚性及改善性住房需求。今年以来,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的下调以及“保交楼”政策的实施,均旨在从需求端发力,稳定楼市预期。多地房贷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且“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的推出,有助于减轻购房者对期房烂尾的担忧。

  然而,专家也提醒,政策传导至需求端需要时间,且要让房地产市场彻底打破“收缩循环”,还需购房者、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等利益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展望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发展仍具潜力。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制度红利以及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将为房地产市场提供结构性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