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产业化
AI导读:
具身智能成为今年科技界新热点,人形机器人作为最具代表性实体,在大模型催化下加速产业化。中美两国在人形机器人研发竞赛中占主导,未来机器人将呈现多样化形态,人形机器人对人类社会适配性最佳。
继大模型之后,“具身智能”已成为今年科技领域的焦点话题,被视为新一波人工智能(AI)发展的主要方向。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融资额不断攀升,技术层面也屡有突破。其中,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最具代表性的实体,在大模型的推动下,正加速其产业化进程。
将大模型视为“有趣的灵魂”,那么“具身智能”则为人形机器人赋予了“好看的皮囊”,使其在多个领域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这一技术将AI与机器人等物理实体相结合,使它们能够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进行动态交互。
“具身智能”这一概念具有深厚的技术哲学底蕴。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蓬蒂早在1945年就提出了“具身性”的概念,强调人类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和感知来理解世界。而“AI之父”图灵在1950年的论文中也首次提及了这一概念。
与智能化水平较低的工业机器人(如机械臂)相比,“具身智能”赋能的机器人实现了从“固定程序+机械臂”到“多模态感知+大脑决策”的迭代。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许华哲助理教授预测,未来机器人将呈现多样化形态,但人形机器人因其对人类社会的最佳适配性,将成为最能助力人类的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在解决生产线“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具有显著优势。它们能够按照客户的定制需求,将批量生产的零部件组装成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此外,在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等复杂多变的场景中,人形机器人也更具优势,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完成多种任务。
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难点主要集中在“大脑”、“小脑”和“本体”三个方面。其中,“大脑”负责自主学习、规划和决策,“小脑”负责运动控制,而“本体”则包括躯干四肢结构和灵巧手设计。目前,这三大领域都存在较多技术难点需要攻克。
然而,大模型的出现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带来了显著进化,大大提升了其通用性和泛化性。业界主要使用预训练大模型对机器人进行预训练,使其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同时,大模型还可以将特定任务的学习迁移到机器人任务上,提高其适应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已进入产业化落地初期阶段。中美两国在人形机器人研发竞赛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技术突破、落地进展还是融资规模,两国都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优必选、宇树科技、优理奇等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而波士顿动力、特斯拉等美国企业也在积极布局。
尽管在机器人“大脑”的核心算法和高端芯片方面仍存在挑战,但中国机器人行业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庞大的潜在用户群体。如何采集和利用真实世界的数据,将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关键。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正计划打造一个开源数据集,以助力行业发展。
(文章来源:新华社,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