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桥圩镇作为广西四大古圩镇之一,凭借其在全球鸭毛加工市场的卓越地位,年加工羽毛羽绒近9万吨,占全国加工量的近三成、世界的近两成。近日,“桥圩羽绒”区域公共品牌商标成功注册,标志着该镇羽绒产业迈入新阶段。

新华社南宁12月9日电(记者陈露缘、杨驰)贵港市桥圩镇,作为广西四大古圩镇之一,凭借其在全球鸭毛加工市场的卓越地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鸭毛之都”。全球每五根加工鸭毛中,就有一根源自这座古镇。桥圩镇的羽绒产业不仅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更在国际市场占据近两成的份额。

走进桥圩镇,随处可见“收鸭毛”“收羽绒”的招牌。截至2023年底,该镇年加工羽毛羽绒量已近9万吨,占全国加工量的近三成,占全球加工量的近两成。羽绒业总产值高达近23亿元,跨境销售额超过11亿元,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桥圩镇的一家羽绒制品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使用全自动充绒机忙碌地制作着羽绒被。这些羽绒制品不仅在国内市场深受欢迎,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

桥圩镇的羽绒产业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许多桥圩人骑着自行车,挂着箩筐,走街串巷收购鸭毛。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桥圩镇形成了鸭毛购销的集散地,并逐步从“收毛”向“分毛”转变。1987年,桥圩镇仿制出第一台木板单箱分毛机,标志着羽绒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桥圩镇的羽绒加工厂数量已接近100家,成为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大型服装企业的重要原材料基地。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桥圩羽绒产业进行了第二次技术升级,引进了水洗深加工设备,实现了从“卖毛”到“洗毛”的转变。如今,桥圩羽绒产业园已建成现代化厂房,配套设施完善,生产流程实现了全自动化。

在桥圩羽绒产业园内,高绒分毛机正在高效运转,生产出的羽绒品质优良,最高可达98%的含绒量。这些羽绒制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远销海外市场。

随着羽绒产业的快速发展,桥圩人面临着原材料供应紧张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将目光转向海外,利用地理优势在东南亚地区开办工厂,拓宽了原材料收购渠道。截至目前,桥圩镇约四成的水洗羽毛羽绒原料来自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为了缩短进口原材料的通关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桥圩羽绒企业积极寻求海关支持。今年3月,全国首票经钦州港海关与贵港海关分段联合监管后通关验放的水洗羽毛羽绒成功运抵桥圩镇。这次顺利通关为进口原材料开辟了新路径,物流距离缩短约1500公里,物流时间缩减三分之一,单柜通关成本减少5000元。

在桥圩羽绒产业园展示厅内,销售人员正通过直播向全球消费者介绍当地生产的羽绒被等优质产品。这些产品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合理的价格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赞誉。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桥圩镇的羽绒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初级分毛加工、水洗羽毛羽绒加工和羽绒制品加工全产业链生产。近日,“桥圩羽绒”区域公共品牌商标也成功注册,标志着该镇羽绒产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买毛”“卖毛”到“洗毛”,桥圩镇的“三毛产业”不仅为当地带来了财富,更为全世界带来了温暖。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