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计划到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超1000亿元,重点发展数智融合和数字能源产业,推动新型储能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近日正式发布了《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简称“实施方案”)。据北京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黄晓洁解读,该方案标志着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即将迎来为期三年的战略发展黄金期。

根据实施方案规划,至2027年,北京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将力争达到国内领先地位,建设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2个国际知名的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并培育3至5家营收超百亿元的企业,同时涌现一批在细分领域内领先的企业,整个新型储能产业营收目标直指1000亿元。

黄晓洁进一步指出,凭借北京市内众多高校、研发机构及能源央企总部的集聚优势,北京市在新型储能技术研发方面起步较早,尤其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及飞轮储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此外,丰富的创新资源还吸引了海博思创、卫蓝新能源、中科海钠、中储国能等创新型企业的聚集,这些企业多由科研院所和高校孵化而成,不仅在北京发挥研发创新的核心作用,还积极向外推动示范应用和规模化生产。

实施方案特别强调了“推动数智融合示范”和“重点布局数字能源产业”的任务,旨在将新型储能服务与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能楼宇等应用场景深度融合。

黄晓洁认为,新型储能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产业智能化、现代化的关键引擎。北京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所在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领跑全国,为新型储能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考虑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绿色、安全等因素,大规模的新型储能制造业在北京落地面临挑战,但以大数据、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储能服务业在北京却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北京市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加大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展现了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视野。展望未来,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需坚守安全底线,持续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重点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努力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竞争优势显著的未来产业,使北京成为全球领先的新型储能产业策源地,为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