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辽宁省铁岭县等地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秸秆发电、供热、制作饲料和肥料等方式,提高秸秆利用率,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大雪纷飞之际,辽宁省铁岭县李千户镇的黑土地上展现出一幅独特的画面:一排排捆扎整齐的秸秆包如同艺术品般点缀在田间。这些秸秆包不仅是农民智慧的结晶,更是辽宁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成果。

距离李千户镇不远,铁岭县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内,满载秸秆包的卡车络绎不绝。经过严格的打散、检验等工序,这些秸秆将被转化为清洁的电能和热能。该公司每年可消耗约36万至40万吨的农林废弃物,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秸秆。

辽宁省作为农业大省,每年产生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高达2500万吨。过去,这些秸秆大多被焚烧或堆放在田间地头,利用率极低。然而,近年来辽宁省政府积极实施“秸秆变肉”行动计划,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推动秸秆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在铁岭县,秸秆收储运体系逐渐完善,全县已有超过50家主体从事秸秆打包作业。这些打包好的秸秆不仅为发电、供热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还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增收。铁岭县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齐登礼表示,公司收购的秸秆除了供电外,还能为铁岭县约75万平方米的居民区提供供暖服务。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作为另一产粮大县,也积极探索秸秆资源的循环利用。今年,该县新建了一座8000多平方米的秸秆灰处理车间,由惠农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该公司年处理秸秆总量约45万吨,每年将产生超过10万吨的灰渣。然而,这些灰渣并未被浪费,而是经过二次利用变成了有机复合肥。

惠农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初臻群介绍,企业近年来与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成功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通过破碎、造粒等多道工序,这些秸秆灰被转化为有机复合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

据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统计,目前全省已创建多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并推动多家科研单位与重点县、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合作。通过实施联合技术攻关和延长秸秆产业链条等措施,辽宁省秸秆利用率已达到93.16%,位居全国前列。

在沈阳市沈北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更是高达95%以上。许多地块实现了秸秆不离田、直接碎混还田的目标。种粮大户洪蕴来感慨地说:“秸秆腐烂后变成了肥料,土地变得更有劲了,每亩地还能节省化肥成本50元。”

(图片来源:新华社,文章内容及图片版权归新华社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