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企业产能扩张抉择分化,猪价波动引发盈利担忧
AI导读:
前三季度头部养猪企业盈利爆发,京基智农、华统股份等企业选择扩产能,但多家上市猪企宣布终止产能扩张项目。猪价波动引发行业对未来走势保持冷静,产能扩张需谨慎。
《中国经营报》记者观察到,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头部养猪企业的盈利水平显著提升,迎来了盈利高峰。在此背景下,京基智农宣布计划通过定增募资不超过19.3亿元用于“扩产能”,其中5.78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余资金则投入京基智农云浮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和京基智农贺州生猪种苗繁育基地项目。这两个项目预计分别将增加年出栏商品肥猪30万头和年出栏仔猪68万头。
与此同时,华统股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其16亿元的定增方案最终获得通过,该公司计划使用超过10亿元的资金新建生猪及种猪产能,预计新增生猪产能44.8万头。然而,进入第四季度后,包括温氏股份、唐人神、金新农在内的多家上市猪企却宣布终止原计划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高级分析师徐洪志指出,猪企是否选择扩张产能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运营情况。总体来看,选择扩产能的头部养猪企业并不多,因为这些企业认为继续扩张的边际收益较低且风险较大。但对于尚未取得足够规模优势的企业来说,在确保成本控制和资金链管理的前提下,产能扩张仍然是一个可行的发展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在12月2日发布的消息显示,猪价仍有下降的可能。徐洪志表示,按照正常节奏,新增产能最快也要一年到一年半才能变成商品猪投放市场。因此,猪企在扩张产能时需要谨慎考虑。
京基智农在定增方案中提到,生猪养殖是一个周期性行业,大约三至四年一个周期。目前猪肉价格正处于回暖阶段,但正处于“生猪供应增加→猪价下跌”的阶段。公司在当前时点建设猪场、布局未来的生猪产能,是为了积极应对下一轮“生猪供应下降→猪价上涨”的“猪周期”阶段。然而,我国猪周期逐渐复杂化,行业盈利和亏损周期波动明显,市场行情不确定性增加。
与此同时,华统股份和京基智农的资产负债率均较高,分别为70%和62%。尽管这两家企业在定增方案中均拿出了一定比例的募资金额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债务,但资金压力仍然不容忽视。相比之下,唐人神、金新农和温氏股份等上市猪企则纷纷终止了原本的产能扩张项目,转而将剩余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投向其他方向。
整体来看,目前行业整体扩产较为谨慎,主要由规模扩张往提质方向转型。牧原股份和新希望等头部养猪企业均表示,当前公司经营策略已转变为稳健增长,在建工程规模呈现下降趋势,未来每年资本开支预计将逐步下降。同时,这些企业也在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影响猪企做出扩张决策的主要原因是生猪价格。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自10月份以来,生猪市场供应持续增加,全国生猪价格已经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目前,生猪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但价格波动带来的盈利缩水让行业对未来猪价走势保持冷静。因此,猪企在扩张产能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考虑市场风险。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邹莹吉预计,从长周期来看,明年行业会处于盈利状态,但整体盈利水平将不及今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长0.3%,仍处于产能绿色区域。按照正常节奏,新增产能最快需一年到一年半才能变成商品猪投放市场。因此,猪企在扩张产能时需要充分考虑市场供需平衡和产能平稳的必要性。
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表示,2025年生猪市场盈利性和平稳的必要条件是产能平稳。如果龙头企业在2025年大量扩增产能,可能会导致再次出现阶段性亏损。因此,他建议头部企业应以稳产提质增效为主,避免增产不提质、规模不经济、数量增而效率低的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