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链承压,多晶硅减产望促拐点
AI导读:
光伏产业链公司业绩持续承压,多晶硅减产态势明显,预计行业有望在2025年上半年迎来拐点。政策利好、龙头企业研发创新等因素将为行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进入今年以来,光伏产业链的整体业绩表现持续面临压力,其中,作为光伏产业的核心环节之一,多晶硅的供需失衡问题尤为突出,市场广泛关注其何时能恢复平衡。从最新的市场动态来看,多晶硅行业在第四季度的减产趋势已经愈发明显。
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简称“硅业分会”)对外发布了一则消息,明确指出当前多晶硅各类产品的价格底部在本轮低价周期内已初步确立。据统计数据显示,12月份的多晶硅排产计划已经相对明确,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正带头实施减产措施,预计供应量将出现10%以上的缩减。
众多分析人士纷纷表示,光伏产业目前正处于艰难的磨底阶段,但随着产业链各环节供需关系的逐步改善,预计整个行业有望在2025年上半年迎来重要拐点。
浙商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光伏行业的四大关键环节目前均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且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多个季度。据此,他们预测光伏主产业链的拐点可能会在2025年的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之间出现。与此同时,国金证券也持相似观点,他们认为随着当前行业资本开支的显著放缓以及落后产能的逐步淘汰,产业链各环节的供需关系正在不断改善,光伏各环节景气底部已经夯实明确,主产业链盈利拐点最快有望于2025年第二季度到来。
在中国民协新质生产力工委联席秘书长高泽龙看来,本轮光伏行业持续磨底的主要原因包括产能过剩、电网和储能基础设施的限制以及非市场因素的介入。然而,随着行业头部企业的主动调整,有望为整个行业的止跌回暖带来积极影响。
高泽龙进一步表示:“行业龙头之间的共识正在逐步形成,由过去的‘卷价格’向‘卷质量’转变。头部企业的主动减产和挺价行为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稳定市场价格。此外,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也将对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近期,政策层面的利好消息也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工信部正式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旨在推动光伏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遏制行业的无序扩张。
与此同时,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在持续加大研发创新的力度,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例如,隆基绿能围绕BC技术平台不断推出差异化的高效产品,产品矩阵日益丰富。公司表示将持续注重技术研发,保持产品领先优势,并不断优化产能布局,为后续业绩改善打好基础。另一家龙头企业通威股份则储备了包括TOPCon、HJT、XBC、钙钛矿硅叠层电池及组件等新技术,并取得了丰硕的研发成果。公司表示将积极把握行业技术迭代的机遇,抢占发展先机。
畅力资产董事长宝晓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支持和行业自身的整合持续推进是光伏行业实现止跌回暖的重要条件。展望未来,光伏行业将呈现出集中化的特点,市场份额将继续向优势企业集中。
高泽龙还表示:“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光伏产品的性能和效率将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未来市场将更加多元化,为光伏行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中国光伏企业将继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全球光伏产业的繁荣发展。总体来看,随着头部企业的调整、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升级以及市场需求增长等因素的推动,光伏行业有望走出困境并实现稳健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