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保险业2025开门红在预定利率下调和产品切换的影响下,既充满期待又心存忧虑。部分险企淡化开门红概念,但销售旺季思维仍存在。分红险有望取代传统险,但市场接受尚需时日。

  记者观察到,自10月起,保险机构已逐步迈入新年度的营销战役,当前正处于激战阶段。与往年不同的是,在预定利率的下调和产品切换的双重影响下,业界对“2025开门红”的业绩既充满期待又心存忧虑。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险企主动淡化“开门红”概念。业内人士透露,其所在公司已不再强调“开门红”等字眼,但销售旺季的惯性思维依然存在,只是与过去相比,整体热度有所减弱。

  “开门红”的迷雾:热切期盼与冷静现实

  随着2024年步入尾声,保险业的2025年开门红仍显得扑朔迷离。部分业内人士对2025年开门红的成绩持谨慎态度,但也有观点指出,鉴于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在行业渠道和产品改革初见成效的背景下,开门红保费和新业务价值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开门红”对于保险业而言,是指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期间,保险公司为冲刺全年业绩和抢占市场份额而推出的高收益标签储蓄型保险产品,并集中力量推动营销的关键销售期。往年,开门红通常在本年度签订保单并收取费用,但保单的实际生效日期则在次年,因此新一年的年初保费收入往往能占到全年保费收入的相当比例。

  在预定利率下调的背景下,8月和9月的产品切换期促使保险公司提前完成全年业绩,为2025年的开门红蓄力,但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对四季度保险需求可能短期内被透支的担忧。

  这一担忧在市场中得到了印证。一位头部人身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透露,其所在分公司目前公布的销售数据与往年相比存在差距。从一线视角来看,近年来储蓄险销售呈现常态化趋势,而认可保险的客户群体相对有限,客户教育又需要长期过程,因此客户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已被透支。

  为提升业绩,该分公司正加大客户教育相关的展示活动力度,并频繁邀请客户参与各平台活动,频率明显高于往年。

  然而,对于行业的整体表现,仍有不少业内人士持乐观态度。他们指出,产品优化、销售团队产能提升以及多元需求拉动等因素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国信证券研究员孔祥分析指出,在产品方面,各险企正进一步细化客户人群,结合市场政策推出差异化产品及销售策略,如个人养老金型保险产品等,以更好地把握竞争优势。在团队增员方面,行业正积极提高绩优团队留存率,并结合基本法等政策提高销售团队人均产能。在客户储备方面,人身险企正加大与各渠道的合作力度,拓展全渠道营销模式。

  孔祥认为,2025年开门红对人身险行业客户保险需求挖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产品竞争力、代理人销售能力、渠道覆盖度等将成为险企实现开门红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在预定利率下调的背景下,产品的保障及专属功能将更加凸显。以年金险为代表的养老型产品或将迎来一定的增量空间,叠加附加险及养康社区等多元化产品设计,或将为保费增量带来催化作用。

  从新业务价值角度来看,业内预计,在预定利率调整、费用管控趋严以及产品结构优化的态势下,新业务价值率有望持续提升。预计2025年开门红新业务价值增速将保持稳健。

  分红险迎“开门红”发力时刻,市场接受尚需时日

  在关于2025年开门红的各种声音中,关于分红险有望取代传统险成为主流产品的观点最为响亮。

  今年8月,《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下发后,行业逐步推进预定利率调整背景下的产品切换。其中,具有浮动收益属性的分红险在保险公司业务结构中的占比预计将有所提升。

  近期,各保险机构推出的产品中,分红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不少主打产品已从以往的“固收+万能险”组合模式调整为“固收+分红险+万能险”组合。

  在保险公司明确降低负债成本的趋势下,浮动收益型产品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多家头部险企已明确表示,未来将以分红险产品为主打,预计占比将达到50%以上。开门红期间,正是保险公司推动分红险产品布局的关键时刻。

  然而,分红险的推进似乎难以复制上一轮产品切换时的快节奏。申银万国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本轮产品切换与上一轮存在本质区别。上一轮主力产品由重疾险向增额终身寿险的切换是客户需求驱动的产品结构调整。而在资管新规落地、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地产行业投资属性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向具有“刚兑”属性的增额终身寿险迁移。而此次在预定利率下调的背景下,主力产品由增额终身寿险向长期分红险切换,则是由保险公司自身经营需求驱动的负债结构调整。分析师认为,在外部环境及客户需求未发生本质变化、2023年分红险红利实现率大幅下滑以及代理人和银保渠道改革持续推进等多重影响下,此次调整的难度显著高于上一轮。

  海通证券分析师指出,分红险产品较低的保证收益有助于降低险企负债成本,而浮动收益也能对客户形成一定吸引力。虽然短期内由于产品形态相对复杂、当前分红实现率普遍较低等因素影响,分红险还需要一定时间被市场接受,但长期来看其综合优势明显,有望成为行业未来保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文章来源:蓝鲸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