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小区旧改遇阻:原拆原建项目因签约率不足中止
AI导读:
上海普陀区甘泉三村等老小区旧改项目因签约率不足而中止实施,部分居民对原拆原建政策不理解或担心面积太小等问题导致拒绝签约,反映出老旧小区居民众口难调的现状。
“房子老旧不堪,卫生间连一块完整的瓷砖都没有,早就期盼着能原拆原建。”上海普陀区甘泉三村的老居民王先生向第一财经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今年9月,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甘泉三村迎来了旧改的好消息,900多户居民开始签约整体拆除重建项目。此次重建由市、区两级财政承担,居民无需出钱,还能获得搬家补贴、租房过渡补贴,四年后即可入住新的电梯楼。然而,11月14日,该项目因产权户签约率未达到100%而宣告停止,签约率仅为71.98%。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虹口区53街坊一期和长宁区天山五村,这些旧住房更新项目也因签约率不足而中止实施。尽管“原拆原建”模式作为城市旧改方式之一广受赞誉,甚至有人愿意自掏腰包进行改造,但面对财政出资的项目,仍有部分居民拒绝签约。
11月20日,第一财经记者实地探访了甘泉三村。这里位于上海市中心区域,历史资料显示,最早建成的一批房源于1953年竣工。这些“老破小”房子墙面斑驳,窗户老旧,层高较低,还存在安全风险。公告显示,该项目签约率未达到相关要求,因此无法继续实施。
甘泉三村的旧改方案原本计划对22个自然幢、937户进行成套改造,采用整体拆除重建方式,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承担。居民搬迁时可以获得一次性补贴和过渡补贴,未来这里将建成有绿化配套的电梯新小区。然而,尽管条件听起来不错,仍有部分住户和产权户不愿签约。
小区居民张先生表示,很多人对“原拆原建”政策不够理解,更希望动迁或货币化安置。李女士则指出,原拆原建在户型和面积上有限制,导致很多居民不愿签约。她提到,虽然她对未来能拿到的新房比较满足,但很多居民担心面积太小,无法满足生活需求。
王先生补充道,多数人不愿意签约是因为觉得面积少了,想要不花钱但获得更大面积。他提到,上海的原拆原建一般都是“拆一还一”,面积增加不多,但会赠送厨卫和阳台面积。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居民对未来拿到的房子没有把握,担心质量问题和生活不便。
近年来,上海“原拆原建”的小区越来越多,反映出城市旧改理念的转变。然而,部分在征询阶段未获通过的案例表明,老旧小区居民越来越“众口难调”。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有各自的规划,因此出现了即便不需要居民自己出一分钱,但仍有人拒绝原拆原建方案的情况。
甘泉三村旧住房改造项目的中止并非个案。虹口区53街坊一期和长宁区天山五村等旧住房更新项目也因签约率不足而中止实施。这些项目的实施方均为区属国企,由国资委100%持股。
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老房、危房旧改原拆原建的一般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财政出资为主。然而,近年来在部分省份也出现了以居民自治为主的“自主更新”模式。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但“自主更新”目前还无法成为主流的原拆原建方式,因为协调成本较高。他建议,未来一二线城市在推进原拆原建时,可以在产权登记、征询比例、规划与政策等方面落实更有效率的操作和更灵活的政策。
(图片来源: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