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家上市银行在2023年中期业绩会上回应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部分银行期待“因城施策”,业界对调整对银行业净息差的影响进行了展望,认为影响总体可控。

在近期多家上市银行相继召开的2023年中期业绩会上,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调整议题备受市场瞩目。截至8月29日,《证券日报》记者报道,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对此作出回应。

据多位国有大行内部人士透露,本周内国有大行或将针对存量房贷利率调整采取实质性举措。

多家银行积极回应存量房贷利率调整

针对人民银行明确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要求,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在该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政策方案明确后,将迅速制定具体操作细则,完善合同文本,确保系统衔接顺畅。

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兼董事会秘书彭家文在招商银行2023年中期业绩交流会上指出,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势在必行,目前该行已制定预案,但尚未形成最终方案。

中信银行管理层在2023年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也表示,正密切关注监管导向和市场动态,已对内部业务进行梳理分析,并做好了应对可能业务调整的预案。

建设银行管理层在8月24日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监管部门的具体细则尚未出台,各家银行正在积极沟通。

华夏银行行长关文杰也表示,该行将在监管部门指导下,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有序推进后续工作。

部分银行呼吁“因城施策”

人民银行此前多次发声,推动商业银行调整存量房贷利率,并提出“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等要求。然而,由于商业银行在相关业务规模、占比、原利率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解决一系列问题。

一张据传为某银行会议通知的截图显示,存量房贷利率调整项目启动涉及多个部门,需多部门协同作战。

彭家文表示,在推进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时,需兼顾多个因素,如因城施策与公平性的平衡、银行系统的支持能力等。他强调,将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稳妥推进。

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也表示,同业各行对政策的理解不尽相同。实际操作需考虑客户政策的一致性、地区差异性以及利率调整力度等因素。从调整力度来看,也需兼顾银行的实际承受能力。

净息差影响可控

业界普遍认为,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势在必行。一些主流券商研究机构估算,按揭利率每调降10个基点,对全行业净息差的影响约为0.9至1个基点。

中信银行管理层表示,该行现有按揭贷款规模约9500亿元,其中存量利率高于新发生利率的规模占6000亿元。因此,每降低10个基点,将影响该行贷款收益约6亿元,净息差下降0.8个基点。尽管如此,中信银行管理层仍对此保持谨慎乐观,并表示将积极落实监管要求,履行社会责任。

招商银行内部也进行了测算,彭家文介绍,该行根据乐观、中性和不利三种情景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总体可控。

彭家文还指出,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有助于消化提前还贷因素,带来房贷量的增长,并增强客户黏性,对零售业务增长有利。因此,不能仅看短期财务的不利影响,长期来看也有其有利的一面。

林立也表示,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有利于减轻部分存量贷款客户的财务负担,同时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平滑提前还贷压力,实现平稳经营。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应综合考量、有序推进存量房贷利率调整。考虑到银行利润增长压力较大,可阶段性实施调降。同时,监管部门可引导银行降低存款利率,降低负债成本,延缓息差缩窄、盈利下滑等压力。此外,人民银行还可对因存量房贷利率下降较多、影响较大的银行,通过额外的定向降准等措施予以支持。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也表示,建议人民银行通过相关货币政策,降低商业银行综合资金成本,为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