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9月12日,减肥药概念股活跃,多家公司股价大涨。摩根大通预计中国减肥药物市场规模2030年达149亿美元。GLP-1成为热门靶点,国内企业积极布局,市场空间广阔,未来可期。


9月12日,减肥药概念股表现活跃,多家相关公司股价大幅上涨。摩根大通近日预测,中国减肥药物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149亿美元。这一预测引发了业内对多肽药物产业链的广泛关注,认为其将迎来发展良机。多肽药物产量的增加,将带动上游设备、耗材、合成试剂等需求的增长;同时,多肽创新药研发的升温,也将使多肽CDMO公司明显受益。

GLP-1靶点备受资本追捧

在减肥药物领域,GLP-1已成为热门靶点。GLP-1类药物通过有效促进胰岛素分泌以降低血糖,近年来其减肥适应症备受资本市场的追捧。目前,两款GLP-1类药物的减重适应症已在美国获批,分别是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和利拉鲁肽。其中,利拉鲁肽于2014年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肥胖症,司美格鲁肽则于2021年6月在美获批。

诺和诺德得益于降糖与减肥板块业务的显著增长,上半年总营收达到1076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29%;净利润达到392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43%。其中,GLP-1糖尿病治疗领域销售同比增长49%,肥胖症治疗领域销售同比增长更是高达158%。同时,诺和诺德还上调了公司全年增长预期。礼来的GLP-1R/GIPR双靶点激动剂替尔泊肽注射液也凭借糖尿病适应症迅速放量,上半年总收入为152.72亿美元,同比增长7%。

目前,海外医药巨头尚无相关GLP-1类药物减重适应症在中国获批。但礼来的替尔泊肽注射液减重适应症的注册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减重适应症也已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了上市申请。

国内企业积极布局

面对这一热门赛道,国内企业纷纷布局,涉及原料药、CXO服务、药物研发等产业链环节。截至目前,已有两款国产GLP-1减肥药获批上市,分别是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注射液和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两款药品均于今年7月份获批上市。

根据机构发布的研报,截至2023年8月,共有106个GLP-1类减肥新药的临床试验项目,其中中国企业有43个,占比约40%。除了上述两款已在中国获批上市的药物外,另有10余家中国企业研发的药物处于临床Ⅲ期阶段,涉及信达生物、派格生物、信立泰等企业。国内企业减肥药物研发布局以GLP-1(R)单靶点为主,部分在该领域布局深厚的公司还开展了双靶点甚至三靶点的研发,以寻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翰宇药业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多肽减重/降糖管线布局包括替尔泊肽、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艾塞那肽、二甲双胍缓释片等。其中,利拉鲁肽原料药已经收获海外制药企业商业批订单,利拉鲁肽制剂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申报也已进入最后审评阶段。

市场空间广阔,未来可期

GLP-1多肽药物销售快速增长,市场规模有望加速扩容。东吴证券研报显示,全球和中国肽类药物市场规模在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8.9%和16.4%。全球肽类药物市场规模有望从2020年的628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960亿美元,中国肽类药物市场规模则有望从2020年的85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82亿美元。

方正证券指出,固相合成多肽是目前的主流生产工艺,当前国内已经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国联证券认为,全球GLP-1类药物将进入收获期,国内数款创新药和仿制药已进入Ⅲ期临床。司美格鲁肽国内核心专利到期在即,建议关注生物类似药研发进度靠前且具备销售能力的药企。此外,多肽原料药和医药外包(CXO)企业也值得关注。

国泰君安表示,GLP-1类减肥药物的持续扩容,将推动相关原料药及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DMO)市场需求增长。多肽类药物壁垒在于合成工艺技术、大规模生产成本控制等,对相关企业工艺技术能力及资金储备要求较高。具有技术平台优势、合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产能、项目交付经验的相关公司有望受益。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