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基金品牌纷纷改名谋本土化发展
AI导读:
近期多家美元基金品牌改名,宣布在中国独立运营,本土化转型成为趋势。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增长和资本市场成熟,美元基金在中国的宏观基础已不复存在,因此选择更名并努力实现本土化转型。尽管投资规模走低,但中国市场仍是全球投资机构的必修课。
近期,众多美元基金品牌掀起了一股改名热潮,它们采用更加本土化的中英文名,与全球基金进行切割,意在深耕中国市场。红杉中国、蓝驰创投、GGV纪源资本等知名美元基金品牌均宣布在中国进行独立运营,这一现象预示着未来或将有更多美元基金品牌加入本土化进程。
回顾历史,自1993年IDG、华登国际等VC机构首次进入中国,以及2004年多家硅谷知名风投机构的中国行后,美元基金在中国市场逐步设立落脚点。特别是2001年中国允许国外风险投资机构在华投资后,美元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5年更是被誉为中国VC/PE行业的分水岭,红杉、凯雷、红点、经纬创投、KPCB、DCM等巨头纷纷在中国开设新基金,雇佣本土团队,利用海外退出渠道优势,大量投资于国内高风险、高回报潜力的行业。
在过去二十年里,美元基金在连接中国经济、资本、人才、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资本市场的成熟以及人民币基金的崛起,美元基金在中国的“双轨制”体系逐渐瓦解。美元基金原本相对独立的“募、投、管、退”闭环受到冲击。
根据晨星最新报告,截至2023年7月12日,美国投资者参与的中国风险投资交易数量仅为153笔,对华投资总额为32亿美元,创下过去9年内的最低点。与此相对,2018年的投资总额高达485亿美元。美元基金当前面临的困境在于其宏观基础已不复存在,因此,众多美元基金选择更名,去除美元标签,努力实现本土化转型,形成独立的品牌体系。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股权投资市场,硬科技和新能源时代更是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会。尽管受经济环境和美国投资限制法令等因素影响,美元基金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将持续走低,但全球投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并未减退。正如黑石首席执行官苏世民所言,“对于任何明智的全球投资机构来说,中国都是必修课,而非选修课”。因此,美元基金们正在积极寻求突破困局的新出路。
(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