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基金人士表示,当前以国企改革为代表的“中特估”投资机会较为理性,部分央国企价值重估才刚刚开始,行情有望贯穿全年乃至后续多年。多只央国企主题ETF规模激增,央企估值重构潜力巨大。

摘要 【基金人士深度解析:央国企“中特估”价值重估方兴未艾,长期行情可期】基金界权威人士指出,当前受益于明确的政策导向及处于历史低位的估值,以国企改革为核心的“中特估”投资机会显得尤为突出,众多央国企的价值重估进程尚处于初级阶段,其正面效应有望持续发酵,不仅贯穿2023年全年,更可能延伸至未来几年。

今年以来,“中特估”概念犹如一股强劲东风,引领A股市场扬帆起航。上证指数稳步攀升,直逼3400点大关,而以“中特估”为标志的蓝筹股群体,更是成为推动市场稳步上扬的中坚力量。在此背景下,央国企主题基金备受投资者青睐,相关ETF产品规模更是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基金界专家强调,鉴于政策面的积极预期以及央国企估值的洼地效应,当前布局“中特估”板块的投资策略显得尤为明智。部分央国企正处于价值重估的初级阶段,这一趋势有望持续发酵,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健的回报。

央国企主题ETF规模井喷式增长

4月18日,中科曙光、中国人寿、中国移动等涵盖计算机、保险、通信等多个领域的“中字头”个股继续高歌猛进。其中,中国移动以2.3万亿元的总市值稳居A股市场龙头地位,而证券、银行、基建、石油石化等板块的“中字头”蓝筹股同样表现出色,纷纷录得大幅上涨。

回望今年以来,“中特估”概念无疑成为了A股市场结构性上涨的重要驱动力。众多央国企主题ETF不仅业绩表现亮眼,规模也实现了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4月17日,央国企主题ETF整体涨幅领先市场,其中南方富时中国国企开放共赢ETF净值增长率超过31%,其余近20只主题ETF的净值增长率也普遍在20%左右。

此外,多只央国企主题ETF自去年底以来规模实现了显著扩张。以南方富时中国国企开放共赢ETF、平安富时中国国企开放共赢ETF、国泰富时中国国企开放共赢ETF为例,这三只ETF在2022年年底的规模均不足1亿元,而截至4月17日,其最新规模已分别增长至5.57亿元、1.31亿元和4.63亿元。

与此同时,原本规模较大的央国企主题ETF同样实现了规模增长。例如,华夏央企结构调整ETF、汇添富中证上海国企ETF、博时央企结构调整ETF在去年年底的基金规模均已超过50亿元,而今年以来,这些ETF的规模均实现了数亿元的增长。

除了央国企主题ETF之外,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股票型等数十只主动权益类主题基金同样在今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其中,交银国企改革A、易方达国企改革、华夏国企改革等头部公募基金旗下的产品表现尤为突出。然而,从整体上看,这些基金的净值增长率和规模增长仍稍逊于相关主题ETF。

基金界人士指出,在政策预期和估值洼地的双重驱动下,“中特估”板块仍具有较大的上行空间。部分资金已通过央国企主题ETF大举布局该板块,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央国企的价值重估进程或才刚刚开始。

建泓时代投资总监赵媛媛表示,4月的主题投资叠加企业一季报行情,市场开始呈现出新的动向。当前市场主要聚焦于“中特估”等板块,包括通信、基建、石化等央企集中的行业。预计这一上涨行情在短期内将持续至5月初多个央企指数发布时。

央国企估值重构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截至4月18日收盘,今年以来中字头央企指数累计上涨18%,部分原本估值较低的央国企得到了明显的估值修复。基金界人士认为,未来市场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标准上有望逐步达成共识,这将进一步推动行情的展开。中短期内,建议关注通信、基建、银行等板块的投资机会。

基金界人士指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评估有望从业绩韧性、成长确定性、现金分红三个维度展开。在通信板块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日益重要,运营商凭借其信息基础设施底座定位,将在5G、算力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在基建央企方面,其内在价值与市场估值存在不匹配现象,从长期逻辑来看,应综合考虑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环保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价值判断;而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银行业稳定高分红的特点也有望得到市场的重新评估。

广发基金表示,央企估值重构板块值得高度重视。经过数年的改革,央企整体净资产收益率(ROE)的提升速度显著加快,未来央企仍具有较大的估值提升空间。

东方财富证券指出,从历史经验来看,“中特估”并非偶然出现的概念,而是循序渐进的战略方案。从行业属性和特征来看,国企估值的提升需要回归行业和公司逻辑。“中特估”可能并非所有国企估值的普遍提升,而是结构性的机会。这些机会可能存在于两个领域:一是行业通过创新实现“第二增长曲线”;二是公司通过提升治理效率改善经营质量,从而带动股价上涨。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原标题:“中特估”浪潮迭起 央国企主题基金规模与业绩齐飞)

(责任编辑: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