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羽绒服高价之谜:标价非实价,高价非涨价
AI导读:
国产羽绒服高价报道引发关注,调查发现标价非实价,高价背后是供应链变化与品牌化转型,常规羽绒服价格未涨,高端功能性羽绒服价格上涨。
最近,“国产羽绒服卖到7000元”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服装制造与贸易商孟卓对此表达了困惑,他打开手机上的电商平台展示说:“有些羽绒服标价高达2000元,但打折后实际到手价仅为129元。”
孟卓指出,在他的长期从业经验中,常规羽绒服的价格多年未涨,甚至因内卷的价格战而呈现下跌趋势。今年暖冬的预期,也让羽绒服在消费复苏不如预期的当下,整体销量并未出现明显反弹。
第一财经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防寒服的供应商们揭示了真相:标价并非实价,高价也并不意味着涨价。
苏州梵诺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蒲小娟表示,平价的羽绒服品牌今年的定价与去年相似,大部分品牌在不同时间段都有折扣,实际价格不会过高。同时,常规面料的价格也未出现上涨,与去年基本持平。
孟卓进一步指出,内销的羽绒服吊牌价往往是实际价格的5倍以上,一些电商平台的价格更为亲民。轻薄羽绒服近年来在销量上占据主体地位,但这类服装的价格在全球物价上涨的背景下并未上涨。
恒信织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冬明和江苏天维纺织负责人也表示,基础款的羽绒服面料价格基本未涨,即使微涨也只是让企业少亏一点。整体市场需求低于预期,价格基本涨不上去。
考虑到市场的上架周期,孟卓说,羽绒服这类服装的出口订单已经结束交付,海外的销售也在11月接近尾声,国内亦是如此。面向内销的工厂目前基本已经缓下来了,主要供应小规模的补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胡柯华表示,全球整体经济疲乏,中国市场的面料和服装价格并未明显起色。近期,价格较低的羽绒服因寒潮逼近而销量增加,导致羽绒等材料存在一定的涨价预期。
然而,高价背后的供应链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吴江盛伟紫荆花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春指出,今年的羽绒服面料与往年不同,越来越强调科技感和新的功能,如纳米级透气膜、火山岩材料等。
蒲小娟也表示,今年卖得火爆且价格高的主要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偏功能性的羽绒服。这是品牌商为了抢占中高端市场而推行的差异化策略,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功能性和科技性的需求。
周建春认为,品牌的差异化竞争70%都来自于面料的差异。更多元的功能性需要科技性来实现,比如有些羽绒服材料不仅能防风、蓄热保暖,还能防污、防油等。
在全球低碳化的趋势下,价格高的羽绒服及面料还需要具备低碳环保和可再生元素。蒲小娟透露,他们公司从今年开始使用可再生材料作为常规的里料,并增加了独立的研发和样品管理团队,主动向可再生和科技面料转型。
罗曼罗兰集团户外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江南表示,由于订单主要面向出口,今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地缘政治、市场疲软等因素的影响。不过,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因户外面料的创新转型和新品推出而明显提高。
江南认为,和具有应对极寒等功能性的羽绒服一样,冲锋衣等户外服装在规模上属于客群不广的产品,但受到传统纺织服装产能转移影响较小,是偏高端的细分类别。
品牌化也是支撑高价的动因之一。江南表示,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注重品牌建设,消费市场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明显。品牌带来了产品的附加值上涨,未来也会出现两个极端——更便宜和更昂贵。
周建春也表示,面料企业的发展转型也需要品牌化建设。他们近年来随着当地产业链的品牌转型和设计师引入,也取得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这也是能把价格提高的原因之一。
在设计和款式上,吴冬明提到,最近中国风元素也流行了起来。
关于产业转移,江南提出,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包括人口红利、完备的产业链和广大的内销市场。因此,在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品牌化转型之外,他们也会更理性地进行全球化布局。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