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2024:人形机器人参展数量激增,行业爆发但需理性看待
AI导读:
WAIC 2024大会上,人形机器人参展数量激增,行业迎来爆发期。然而,业内人士也提醒需保持理性,面对同质化问题和量产挑战,未来人形机器人或将在3-5年内实现智能化提升,但走进家庭还需5-10年时间。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4)相较于往届,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人形机器人参展数量的激增。
澎湃新闻记者亲临大会现场,目睹了各个机器人展区人头攒动、观众络绎不绝的盛况,其中不乏国际采购团、投资者、供应商及学术界人士的身影。展区内的热烈氛围,充分展示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关注和高度期待。
在展馆入口附近,特别设立了“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列阵,18台采用不同技术架构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展示了动态协同能力。其中,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开源公版机“青龙”首次亮相,成为全场焦点。同时,来自达闼、复旦大学、傅利叶、宇树科技、开普勒、清宝机器人、乐聚、松延动力、钛虎、无锡巨蟹、星动纪元、智元、中电科机器人、卓益得等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也悉数登场,共同展示了行业的最新成果。
展区之外,人形机器人相关的主题论坛同样座无虚席,不少场次甚至临时加座后仍无法满足观众的热情需求。

7月5日,一位穿戴义肢的观众在人形机器人阵列前驻足拍照,记录下了这一科技盛宴的珍贵瞬间。
行业爆发但需保持理性
在本届大会上,特斯拉首次展出了第二代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吸引了无数目光。随着马斯克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引领潮流,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重大突破,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入局。今年,更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人形机器人元年。
科大讯飞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季超表示,人形机器人因其通用性而具有巨大潜力,能够完成与人类相似的操作。随着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技术的不断涌现,人形机器人已经具备了高级大脑的认知和决策能力,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化。然而,他也提醒道,行业的火爆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部分厂商只是为了获取资金而非真正致力于产业化落地。因此,行业需要更加理性地发展,从设计、材料、硬件本体、技术核心自主化等方向全面考量,以提升行业的整体成效。
同样,搭载盘古大模型的“夸父”人形机器人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亮相后也备受关注。乐聚机器人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新入行的企业宣称已进入市场,但在技术积累方面仍存在不足。目前,国内真正能做出产品并商业化落地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并不多,市场规律最终将筛选出真正的强者。
针对当前人形机器人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季超指出,人形机器人目前整体的技术路线和方案确实比较同质化。未来3-5年,行业的重点将是智能化提升,包括大模型和具身智能在具体场景任务下的组合闭环。宇树科技联合创始人陈立也认为,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竞争将相当激烈。但他同时也表示,希望这个过程能够尽快到来,以加快人形机器人在各方面的落地节奏。

在乐聚机器人展台上,工作人员正在向观众介绍“夸父”人形机器人的独特魅力。
走进家庭尚需时日,未来或按斤售卖
在具身智能主题的论坛上,一位国外学者指出,在老龄化严重的国家,餐厅等服务场景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巨大。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也表示,他们的目标场景主要集中在工业特种行业、商业场景以及养老育儿等护理场景。马斯克甚至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工业主力,数量有望超越人类,达到100亿-200亿。
季超表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先从B端(企业端)切入,如汽车制造、整车装配、物流分拣等制造业场景。通过在这些场景中积累数据、迭代算法,人形机器人将逐渐实现智能化提升,并最终进入家庭。但他也坦言,这一过程可能需要5-10年的时间。
陈立同样认为,人形机器人将迅速在B端应用,但进入C端市场还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他更看好人形机器人在能源行业的运维检修及巡检场景中的应用,认为这些工作强度高、环境差,不太适合人类去做,但又需要适应人类环境和地形,同时也需要用到各种人类工具。随着具身智能的泛化学习和训练,人形机器人将能够完全承担这些工作,让人类技术员去做更有意义、附加值更高的工作。

特斯拉第二代“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前围满了观众,大家纷纷期待着这一科技奇迹的早日实现。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何时能够买到既便宜又好用的人形机器人。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的售价普遍较高,虽然宇树科技发布的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打破了底价,但仍需等到年底才开始交付。其他品牌如宇树科技H1、乐聚“夸父”以及达闼XR4等,售价也均在数十万元至百万元不等。虽然企业正通过各种方式争抢订单,但距离规模量产还有一定距离。
特斯拉表示,创造原型机相对容易,量产才是挑战。他们正在制造上不断创新,以确保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成本。预计明年将开始限量生产人形机器人,并有超过1000个Optimus在特斯拉工厂帮助人类完成生产任务。
乐聚机器人展台人员也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尚不能进行大规模量产,至于何时能够真正走进C端市场,还需要一定时间。
对于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市场,陈立给出了更为具体的预期。他认为,最终的人形机器人甚至所有机器人,都可能像猪肉一样按斤售卖。当人形机器人能够以这种方式出货时,满大街跑的人形机器人将不再是梦想。
(实习生张宸玚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