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又是一年年报季,房企掌舵人们展望行业未来,行业逻辑生变,市场分化明显,房企积极应对,聚焦核心,经营服务并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迎接新的开始。

又是一年年报季,房企的掌舵人们在经历了上一年的风霜雨雪后,站在严冬的尽头,眺望即将到来的艳阳天。

万科郁亮,这位忧患意识颇强的企业家,兑现了利润企稳回升的承诺,开始躬身赚起了小钱、长钱、辛苦钱。碧桂园的杨惠妍则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完成了与父亲的权杖交接,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直面当下。保利发展,作为今年一季度唯一一家销售额超千亿的房企,保持了低调与谦逊,新的一年,他们依然以做大做强自身为要求。

在现金流与利润的艰难抉择中,他们选择了牺牲后者以稳住阵脚。房企化债进入加速期,他们与债权人小组的博弈漫长而复杂,但“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已成为行业共识。然而,如何适应新形势,达成新的平衡状态,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当“长期主义”被赋予新的内涵,摆在这些大佬面前的,已不再是简单的“盖好房子就能赚钱”的入门题。他们需要思考更多,走得更远。

行业逻辑生变,房企积极应对

中海地产,这家曾经以保守、谨慎著称的企业,如今成了今年最乐观的房企。中国海外发展董事局主席颜建国在业绩会上透露,今年制定了销售增长20%的目标,并对此充满信心。中海意识到,当前房地产正处于上下半场转折期,他们选择了更加进取的风格,抢抓发展机遇。

保利发展董事长刘平也将2022年视为不平凡的一年,因为行业发展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认为,目前房地产行业正处在由“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体将表现出“趋势修复、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新特征。新行业周期应积极把握新型城镇化、居住品质改善需求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则认为,未来的新房需求“上有天花板,下有保底线”。一方面,商品房存量规模已经很大,新房市场不可能再回到2021年的历史峰值;另一方面,只要外部环境不发生突发性变化,一段时间内,市场仍能保持12亿平米左右的需求。基于这个判断,他认为市场短期的上下波动都是正常的,企业需要认清大势。

市场分化明显,房企聚焦核心

在整体向好的市场预期中,分化的出现被认为是未来房地产复苏中的一大特征。龙湖集团执行董事兼高级副总裁张旭忠表示,居民和消费的信心还需要一段时间去恢复,并非所有的城市都在同步回暖。一线的城市和高能级的二线城市市场比较稳定,而一些相对能级比较弱的城市则继续承压。

颜建国总结出房地产市场呈现的“三大分化”:市场分化、行业分化、企业分化。企业继续分化,行业集中度还将提高。中海将进一步强化聚焦高能级城市的优质资产,优中选优。绿城中国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张亚东也认为,行业的复苏回暖不是同步、一致和平均的,具有分化倾向。基于此,绿城未来几年的发展将以“提质”为目标,坚持全品质、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方针。

新任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惠妍表示,未来公司整体投资将会围绕人口流动、产业布局、经济基础、库存情况等城市核心变量进行优中选优,进一步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及三四线城市核心区位。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还提出,计划在3-5年的时间内,将公司一二线对三四线的货值比例提高至50:50。

经营服务并重,房企探索新发展模式

随着物流、商业、保租房REITs和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开展,经营性不动产实现“投融建管退”闭环,给有关业务的加速发展带来了可能。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如何探索或深化新的发展曲线,成为房企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郁亮表示,经营类业务赚的就是“长钱、小钱,辛苦钱”。他以公寓、商业、物流、物业为例,说明了经营类业务的收入情况。招商蛇口也进一步明晰了中长期转型方向,将原来的三大主业调整为三类业务,即开发业务、资产运营、城市服务。

华侨城则表示,将进一步探索房地产行业新的发展模式,把握行业发展大趋势,积极介入工程代建、保障房建设等业务来丰富公司收入结构。经历过去一年多的深度调整,房企在不确定中的韧性与重生,都反应在一个个具体的财报数据里。从华夏幸福境外债完成重组交割到佳兆业复牌,再到融创公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好消息也在不断传来。

2023年的春天,对于房企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房企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