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家银行在2023年中期业绩会上回应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国有大行或将采取实质性措施。调整过程中需兼顾因城施策、公平性及银行系统支持等问题,业界认为对净息差影响可控,建议综合考量、有序推进。

在近期各大上市银行相继召开的2023年中期业绩会上,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截至8月29日,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对此进行了回应。

据多位国有大行内部人士透露,本周内国有大行或将针对存量房贷利率调整采取实质性措施。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表示,将在政策明确后迅速制定操作细则并完善合同文本,做好系统衔接。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兼董事会秘书彭家文指出,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势在必行,目前该行已制定预案,但尚未有最终方案。中信银行、建设银行及华夏银行管理层也纷纷表示,将密切关注监管导向和市场动向,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此外,部分银行期待在调整存量房贷利率时能够“因城施策”。由于商业银行相关业务规模、占比及原利率水平存在差异,落实过程中需解决一系列问题。同时,存量房贷利率调整项目涉及多个部门协同,需兼顾因城施策、公平性及银行系统支持等问题。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表示,实际操作需考虑客户政策一致性、地区差异性及利率调整力度等因素。

业界普遍认为,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对银行业净息差的影响可控。主流券商研究机构估算,按揭利率每调降10个基点,对全行业净息差的影响约为0.9至1个基点。中信银行管理层对此保持谨慎乐观态度,并表示将结合同业执行尺度及市场变化情况,积极落实监管要求。招商银行内部测算结果显示,总体影响可控,彭家文还指出了调整带来的正面影响,包括减轻客户财务负担、增强客户黏性、促进房贷量增长及零售业务增长等。

为平衡借款人受益与银行影响,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综合考量、有序推进调整工作。他提出,考虑到银行利润增长压力较大,可阶段性实施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同时,监管部门可引导银行降低存款利率、降低负债成本,并通过定向降准等措施支持受影响较大的银行。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也建议人民银行通过相关货币政策降低商业银行综合资金成本,为服务实体经济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