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险预定利率步入“2时代”,保险业“开门红”战局新动向
AI导读:
人身险预定利率进入“2时代”,保险业2025年“开门红”启动时间提前,分红型保险产品成市场焦点。面对市场变化,险企需挖掘客户需求,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价值。
人身险预定利率步入“2时代”,保险业2025年“开门红”战局新动向揭秘
《国际金融报》记者深入采访获悉,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保险、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寿险巨头已率先推出2025年“开门红”主打产品,竞相角逐市场份额。与往年相比,2025年保险业“开门红”启动时间大幅提前,伴随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及利差损风险的加剧,头部险企显著增强了分红型保险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
面对这一变化,寿险业对客户需求的挖掘能力面临更高挑战。据业内人士透露,产品竞争力、代理人销售技巧、渠道覆盖范围等成为决定险企“开门红”成败的关键因素。
启动时间大幅提前
寿险业素有“开门红,全年红”的说法,而2025年的“开门红”备战更为提前。记者观察到,早在2024年7月,就有险企开始增员备战,部分头部险企的分支机构于9月便启动了相关仪式。进入10月,更多险企加入这场年度营销盛宴。
“由于预定利率下调,我们已提前完成全年业绩目标,‘开门红’自然提前。”某大型险企省分公司部门经理表示。
今年8月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分批下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及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并停止销售超出上限的产品。具体来看,自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设为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降至2.0%,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
短期内,预定利率切换引发市场“炒停售”现象。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8月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达3102亿元,同比增速高达54.1%。其中,新华保险、人保寿险的原保费收入分别为184.08亿元和77.4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22%和95%。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指出,2025年“开门红”启动节奏大幅提前,既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也是市场竞争激烈的表现,险企需通过提前启动展示竞争力和活力。
此外,以往“开门红”期间,险企通常会预收保费,保单次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以实现次年保费规模高增长。但这一做法易损害消费者权益。因此,自2023年末以来,“开门红”期间的保单承保方式由“预收”转为“预录”,保费于次年1月收取。
国信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孔祥认为,承保方式的变化推动了行业一季度保费收入的持续增长。受“开门红”影响,1月保费收入约占全年保费收入的20%,一季度整体保费收入约占全年的40%。考虑到当前行业面临的多元需求及渠道、产品改革成效,预计2025年“开门红”期间保费同比增速约为7%至8%,新业务价值增速可达25%。
分红险成市场焦点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后,业内普遍认为,采取“保底+浮动”收益模式的分红险产品将成为人身险公司的重点发展方向,这一趋势在“开门红”战场上得到验证。
从产品策略看,尽管2025年“开门红”产品仍以年金保险、终身寿险等为主,但这些产品均融入了分红模式,浮动收益型产品成为主流。据统计,今年10月1日至11月25日,人寿保险共上新258款,其中分红型人寿保险110款,占比42.6%;年金保险共上新136款,其中分红型年金保险45款,占比33.1%。
分红险收益由保底收益和分红收益两部分构成,保险公司根据分红险业务经营状况,每年确定实际派发的红利。业内人士表示,分红险既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刚兑属性的追求,又通过分红条款与消费者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然而,分红险要想真正占据主流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申万宏源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罗钻辉指出,本轮产品切换与上一轮存在本质区别,本轮切换是保险公司自身经营需求驱动的负债结构调整,调整难度显著高于上轮。
华创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徐康预计,尽管监管鼓励开发长期分红险,人身险公司也大力推进向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但短期内分红险尚未能接力传统险。
“开门红”模式争议不断
“开门红”营销活动历史悠久,争议持续。监管层多次释放淡化“开门红”、追求业绩平稳的信号。然而,一季度的保费收入仍是全年重头戏,多年的销售惯性使保险公司不得不重视“开门红”。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为1.58万亿元,占全年保费的42.1%。其中,1月保费收入高达8732亿元,占比23.2%。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预定利率下调后,客户对保险产品收益预期变化,保险公司需通过“开门红”活动激发客户购买欲望,弥补需求下降。同时,“开门红”对提升全年业绩、振奋团队士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淡化“开门红”有其合理性,可避免市场过度竞争,促使保险公司注重产品内涵和长期价值。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认为,“开门红”争论的本质是行业需与时俱进。保险业在战略布局、业务架构、人力资本、营销策略等方面都面临深刻转型抉择。尽管“开门红”的成功对险企全年业务有正向拉动作用,但其效能正在下滑。对于大型老牌险企而言,传统企业文化具有战略价值,“开门红”模式需在新时期新条件下创新完善。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