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频发,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共筑反诈防线
AI导读:
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给受骗者带来严重财产损失,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面临严峻风控考验。本文探讨诈骗手段、全球趋势、反诈难点及有效路径,提醒用户提高警惕。
编者按: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频发,给受骗者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也对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覆盖面广、社会反响强烈的违法犯罪行为。诈骗分子利用对银行放款模式和流程的熟悉,尤其是疫情后推出的普惠快贷产品,实施犯罪行为。
众多金融科技公司早已开展反诈工作,但面对日益增长的电信诈骗案件,犯罪分子诱导用户自行操作,如何区分用户的正常操作与受骗后的“非自觉”操作,成为金融机构的一大风控难题。
一位受骗者小吴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在接到一通声称是电商平台官方客服的电话后,被诱导进行了一系列操作,最终背上了20万的贷款。诈骗团伙通过线上会议等方式,逐步引导小吴进行贷款操作,最终将钱款转入自己账户。
全球范围内,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也呈迅猛增长态势。律商联讯风险信息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12个月,数字钱包支付诈骗、二维码欺诈和加密货币欺诈等类型欺诈平均增加约37%。
公安部副部长杜航伟指出,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尽管在严打高压态势下有所下降,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特别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人们生产生活加速向网上转移,进一步加剧了案件的高发。
诈骗团伙紧跟社会时事、机构企业等特性,不断更新诈骗话术与手段。他们通过“概率性使诈”、“危言耸听”和“利益诱惑”等套路,精准诈骗受骗者。
然而,有效的反诈路径也在不断探索中。有时,一通最简单的回访电话,恰是反电信诈骗最有效的风控手段。一家头部金融科技公司增设了放款前的电话询问措施,确认用户主观意愿借款后才放款。
同时,技术人员提醒用户应对要求授权使用或输入个人信息范畴的网址、小程序、APP和陌生来电提高警惕,长期不用的账号要及时注销。提高警惕是用户能做的最好防御。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