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辽宁银保监局发布风险提示,指出随着经营性贷款利率走低,社会上出现诱导消费者违规转贷的行为,存在经营贷、信用贷、财务及个人信息安全四重风险,消费者需提高警惕,理性判断,避免盲目跟风。

  辽宁银保监局近日发布重要风险提示,聚焦于提前还贷或转贷的风险问题。随着经营性贷款利率的持续下滑,一些“贷款中介”以“利率低”“期限长”“放款快”为诱饵,诱导消费者通过“过桥资金”提前结清房贷,并转而办理“信用贷”或“经营贷”来归还过桥资金,以此牟取高额的中介服务和资金过桥费用。

  违规转贷暗藏四大风险

  辽宁银保监局明确指出,违规转贷行为对消费者而言潜藏着四大风险,严重时甚至可能触及刑事责任。具体来说:

  经营贷风险:经营贷是专为个体工商户或小微企业设计的贷款产品。若借款人通过伪造经营资料获取贷款,则构成骗贷行为,情节严重者将面临法律的严惩。此外,经营贷资金不得用于购房、结清房款或偿还其他渠道的垫付房款,违规使用将面临贷款被提前收回的风险。

  信用贷风险:信用贷因无需抵押物而申办流程简便、放款迅速。然而,与其他贷款业务相比,信用贷的利率较高,从而增加了消费者的还款负担。若无法按时偿还,将产生高额罚息和逾期还款记录,对个人征信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日后金融业务的申办。

  财务风险:在提前结清按揭贷款并重新申请“信用贷”或“经营贷”的过程中,消费者可能会被中介诱导或强制使用过桥资金,并支付高昂的过桥资金费用和中介服务费用。这导致实际综合成本可能超过银行房贷利率,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受到侵害。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部分“贷款中介”在获取消费者的贷款信息等个人信息后,可能会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他人泄露或出售这些信息以谋取非法利益,甚至存在贷款后被骗走资金的风险,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需提高警惕,防范不法中介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今年春节假期后,“提前还房贷难”问题备受购房者关注,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还贷”攻略。分析认为,存量房贷利率高于新增房贷利率、理财市场收益持续下滑以及年终奖发放导致的闲置资金增加等季节性因素,是当前提前还款人数增多、还款难度增加、正常还款程序受阻的主要原因,也为不法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去年12月,银保监会已发布相关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部分不法中介推介的“房贷转经营贷”背后隐藏的风险隐患,包括高额收费陷阱、个人征信受损、资金链断裂以及信息安全受侵害等。银保监会强调,消费者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理性判断,避免盲目跟风

  业内人士指出,购房者是否提前还房贷应理性判断,避免盲目跟风。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从还款方式来看,等额本金方式前期偿还本金多、利息少,提前还款相对划算;而等额本息方式前期偿还利息多、本金少,若还款已过半,则可不考虑提前还款。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也认为,购房者提前还房贷需权衡自身资金状况和未来支出预期,确保留有足够的未来可预期资金,否则可能对未来生活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