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XBB.1.5本土病例首次检出,社会关注新一轮疫情风险。专家表示,经历第一波感染后,再感染概率小,群体免疫情况需审慎评估,第二轮疫情风险小。

  国内第一波大规模新冠感染高峰结束仅一个多月,随着XBB.1.5本土病例首次被检出,特大城市重点场所再现聚集性疫情,新一轮疫情是否将接踵而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月20日,杭州西湖区教育局通报称,某小学某班共计10位学生出现发热症状,抗原检测显示阳性,但均为首次感染。

  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彭劼表示,对于刚从奥密克戎BA.5.2和BF.7感染中恢复的人群,3~6个月内再感染的概率很小。XBB.1.5并未导致更高的重症或死亡率,加之既往感染的防重症效用,半年后出现的新一波疫情,其影响将小于第一波。

  病毒学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指出,应明确国内多少人体内带有自然感染所获得的抗体。如果群体免疫建立,后续感染潮的规模将减小;若重点人群中仍有“漏网之鱼”,则需尽快接种加强针。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自2022年12月25日以来,核酸检测阳性率逐渐下降,截至2月16日降至1.1%,但每日新增阳性数仍过万。同时,中疾控首次公布XBB.1.5本土病例,共发现15例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

  XBB是奥密克戎BA.2衍生变异株的重组毒株,XBB.1.5为其亚分支,此前国内第一轮感染中并未发现。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教授孙亚民表示,中疾控监测到的本土XBB.1.5感染病例,尚不能看作是中国第二轮疫情即将开始的征兆。

  截至今年1月12日,XBB.1.5已在至少40个国家和地区被监测发现,美国等地正掀起新一轮感染,欧洲疾控中心预测其可能成为欧盟主要流行株。金冬雁认为,中国内地出现由XBB引起的第二轮疫情是小概率事件,但群体免疫情况仍需审慎评估。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团队在《柳叶刀》上发表的研究显示,2023年1月5日至14日期间,1500例患者的血清样本中,抗体检测结果的总阳性率为61.5%,80%以上的人群已从新冠感染中康复,群体性免疫在广州等疫情高传播网络城市可能已很高。

  金冬雁强调,过度夸大XBB的潜在风险并调整防控措施是没必要且不可取的。他预计,经历全国性感染后,后续感染将以“小波”或区域性出现,感染规模将大幅减小。彭劼认为,XBB或成为国内主要流行株,但半年内引发新一轮感染潮的可能性不大。

  对于近期存在XBB感染风险的人群,彭劼指出,主要为第一波“未阳”人群及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缺陷等抵抗力弱的人群。但再感染出现重症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也显示,既往感染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保护效用虽降低,但对所有新冠毒株的防重症和死亡效用可达40周乃至更长。

  孙亚民表示,今后国内将面临第二波、第三波新冠感染,但感染规模将大幅减小,且不会集中性发生,医疗资源挤兑的风险也不高。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