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的化债举措,旨在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腾出空间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此举对财政扩张周期和房地产市场均有较大影响。

今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决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此举旨在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腾出更多空间以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专家指出,此次化债措施包括存量安排4万亿和增量6万亿限额,对地方财政具有深远影响。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从2024年起,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加上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为地方增加了10万亿元的化债资源。蓝佛安强调,政策协同发力后,到2028年,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将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显著减轻。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此次化债举措不仅力度大,而且明确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的利息成本,减少利息支出,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此外,蓝佛安还指出,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不仅不会增加政府债务总体负担,还能推动解决地方各类“三角债”问题,提振经营主体信心,降低金融机构呆坏账损失。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宏才介绍,新增债务限额将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元。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此次化债可视作增量政策的启动,财政的“逆周期”属性有望在整体需求偏弱的背景下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6万亿债务限额的增加是全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包括地方债、房地产金融风险、中小银行风险)的重大举措。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此次化债有助于对冲土地出让金不足的问题,为后续地方债的发行和闲置土地的化解提供更多空间。预计闲置土地化解的专项债政策将加快推出,有助于加快推进以购代建等工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