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机构准入门槛提升,行业迎来新一轮变革
AI导读:
保险机构准入门槛正进一步抬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严格金融机构准入标准与要求,研究提高保险机构准入门槛。近年来,保险公司设立、增资、股权变更等活动的监管批复情况反映出资本对保险股权的追捧正趋于理性。实力优渥的地方国资与外资集团成为积极购入保险股权的主体。
保险机构准入门槛正经历新一轮的提升。
2月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准入司发布文件,明确指出高质量准入对于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控金融风险及提升金融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未来,保险机构的准入标准与要求将更加严格,旨在通过提高门槛来夯实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基础。
近年来,保险公司设立、增资、股权变更等活动的监管批复情况反映出,资本对保险股权的追捧正趋于理性。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原银保监会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仅批准了9家保险公司的开业申请,相较于2016年73家上市公司拟参与设立保险公司的热潮,这一数字显著下降。
此外,从近五年的趋势来看,通过增加注册资本、购入股权等方式进入保险市场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2019年至2023年间,保险行业协会共公示了317起注册资本及股权变更事项,其中2023年的60起事项中,仅30起获得了监管批复。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成为保险牌照发放的重要分水岭。当年,原保监会发布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将保险公司股东分为四类,并设定了严格的资质条件。此后,保险牌照的发放持续收紧,2019年仅有一家保险公司获批开业,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回升至5家,但获批的保险公司股东普遍实力雄厚,且多数承担特殊历史使命。
在严监管和回归本源的背景下,积极购入保险股权的机构已从互联网资本、地产公司、科技机构等转向实力雄厚的地方国资与外资集团。例如,国民养老作为首家银行系养老保险公司,其股东包括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国资背景企业;而中邮保险资管、海港人寿等新获批的保险公司也均有实力优渥的股东背景。
同时,外部机构通过增加注册资本、股权变更等方式获取保险市场“入场券”的门槛也在持续抬高。近年来,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对保险机构股东资质和入股资金的审查进行了持续强化。
在压力之下,谁还在积极入局?答案是实力优渥的地方国资和外资保险集团。地方国资方面,湖北、重庆、浙江等地的地方国资纷纷出手,通过增资或收购股权的方式进入保险市场;外资保险集团方面,友邦人寿、安联人寿等外资独资控股寿险公司相继成立,外资保险公司在境内的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然而,尽管有实力的机构仍在积极入局,但保险市场中股权质押、冻结、流拍等问题仍时有发生。业内人士指出,这些问题虽然短期内不影响保险公司经营,但长期来看仍不利于保险公司的稳健可持续经营。因此,强化股东资质审核和穿透式监管仍是保险监管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保险机构准入门槛的提升是金融高质量发展和监管趋严的必然结果。未来,随着更多实力雄厚的机构进入保险市场,以及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强化,保险行业有望实现更加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