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3年第四季度,13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大部分是中小险企。中小险企面临宏微观经济影响及内部管理问题,需修炼“内功”穿越经济周期,规范经营、管控大股东行为。

市场利率下行、行业竞争加剧,中小险企在2023年第四季度面临严峻考验。据统计,13家险企偿付能力“亮红灯”,大部分是中小险企,显示出其经营压力未减。这些险企的偿付能力承压,既受宏微观经济影响,也与过去粗放式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有关。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已披露2024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160多家险企中,2023年第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和D的险企共有13家,其中财险公司8家,人身险公司5家。安心财险情况尤为严重,两项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负。此外,还有20多家险企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

中小险企的偿付能力不达标,折射出当下其生存困境。东部某中小寿险公司高管表示,目前保单利率较高,若投资收益率继续下滑,可能面临“卖得越多未来亏得越多”的问题。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寿险业亏损公司数量占比过半,财险业亏损公司数量占比近4成。

业内人士认为,中小险企面临经营端和融资端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利率下行导致投资收益无法满足高利率存量保单要求,“利差损”问题积累,企业业绩承压;另一方面,市场对保险的认可度逐渐降低,中小险企补充资本较难,股权出售也“遇冷”。

要想穿越经济周期,中小险企必须修炼好“内功”,规范公司经营、管控大股东行为。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建议,中小险企应加大对大股东的管控力度,防止其滥用权力,掏空保险公司。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的审查,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