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女性终身不育率逐年上升,2020年49岁女性不育率为5.16%。同时,去年全国结婚登记量创下37年来新低,反映婚育推迟和生育水平下降的趋势。

6月28日,国家卫健委下属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为5.16%,显著低于美国的11%和欧盟国家的19%。该研究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

研究指出,按照人口学统计口径,15~49岁为女性育龄期,女性在49岁时基本结束生育,因此通常以49岁时的无活产子女比例来衡量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该研究依托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微观抽样数据,计算了无活产子女比例,以估算中国女性在不同时期的终身不育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2010~2020年间,各年龄段女性的无活产子女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提升近1倍。其中,20~30岁年轻女性的无活产子女比例上升最为显著,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35岁女性的无活产子女比例从5.39%上升到10.91%,40岁女性则从2.66%上升到7.85%。这一现象反映了婚育推迟以及女性生育水平下降、终身不育现象增多的趋势。

研究还发现,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终身不育率也越高。2020年,小学和初中学历的49岁女性终身不育率接近5%,而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49岁女性终身不育率分别为6.46%和7.98%。此外,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性终身不育率的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

在地区差异方面,研究指出,2020年城市、镇和乡村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分别为6.29%、5.50%和3.72%。与2010年相比,城市女性的终身不育率提升了4.68个百分点,乡村女性则提升了3.43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和上海45~49岁女性的不育率分别为11.92%和8.18%,东北三省分别为8.59%、7.90%和7.11%。这些地区均为生育率极低的省份(市),终身不育率也最高。

研究者们认为,虽然我国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目前低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发达国家,但上升的趋势与这些国家相似。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婚育推迟的深化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我国终身不育女性的人口规模和占比将继续扩大。

此外,根据民政部官网6月9日公布的“2022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去年全国结婚登记量为683.3万对,创下37年来新低。此前的2021年,中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也已创下历史新低。数据显示,我国的结婚数据自2014年开始逐年下降,2022年较上一年减少80.3万对,下降约10.5%。与2013年最高峰相比,9年来下降了49.3%。离婚登记方面,2022年有210.0万对夫妻登记离婚,较2021年减少约1.8%。然而,2023年一季度结婚登记数量为214.7万对,同比增加4万对,但仍呈下降趋势。

研究者们建议,为应对这一趋势,应完善相关家庭政策和社会政策,为年轻人创造更全面的生育友好环境,实现更大程度的两性平等,不断提高儿童和家庭的福祉。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