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指数增强基金在政策与资金推动下三季度末规模突破2300亿元,但近两个月多数基金未实现“增强”效果,业绩表现敏感,量化策略和市场突变影响超额回报,部分基金仍跑赢基准。

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驱动下,指数增强基金在三季度末实现了显著增长,规模一举突破了2300亿元大关,具体数字为2314.17亿元,环比增幅近20%,这一增幅在各类基金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纯指数股票基金。然而,与纯指数基金相比,指数增强基金的投资者对业绩表现更为挑剔。

遗憾的是,近两个月来,即9月24日至11月24日,多数指数增强基金并未展现出“增强”的效果。Choice数据显示,尽管有近六成的指数增强基金产品净值涨幅超过20%,但高达84%的产品未能跑赢其业绩比较基准。

分析指出,这一“不增强”现象的原因在于,9月24日至10月中旬期间,政策利好推动市场呈现贝塔行情特征,阿尔法稀缺,导致超额收益回撤。此外,指数增强量化策略依赖于历史数据,面对市场突变时,模型调整存在滞后性,从而影响了量化策略的超额回报。

除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选股策略也影响了指数增强基金的业绩表现。例如,10月市场表现较好的是题材和小盘股,而部分基金经理管理的指数增强基金选股上偏价值风格,因此未能获得增强收益。此外,资金申赎也是影响指数增强基金业绩的因素之一。

然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仍有部分指数增强基金表现突出,跑赢了基准。如大成中证1000指数增强发起式A涨幅超过43%,高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近10个百分点。这些基金之所以能够跑赢基准,各有其独到之处。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指数增强基金而言,能否获得稳定的长期超额回报,是这类产品能否做强的关键。因此,优化量化模型以适应市场变化、控制风险暴露、提高交易效率以及捕捉市场中的定价偏差等策略,对于指数增强基金来说至关重要。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原标题:指数增强基金缘何“增强”失利;责任编辑:126)

指数增强基金规模增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