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生猪价格回暖,A股生猪养殖企业盈利好转,但扩产保持谨慎。企业聚焦成本优化和智能化发展,通过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竞争力。

随着生猪价格逐步回暖,A股生猪养殖企业的盈利状况开始显著改善。在提质发展和维护产业供需平衡的新阶段,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成为焦点。自11月份以来,多家生猪养殖行业的上市公司披露的投资者调研信息显示,尽管盈利状况好转,但企业在扩产方面仍持谨慎态度。

多位接受《证券日报》采访的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生猪产能处于正常区间,市场供需关系正在进一步调整。生猪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未来,生猪养殖产业将更加注重供需平衡,以及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以提升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

生猪供应方面,经历猪周期反复磨底后,生猪养殖企业更加重视供需平衡。尽管目前养殖企业已实现盈利,但11月份多家A股上市猪企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均表示,在规模扩张方面保持谨慎。温氏股份、牧原股份、ST天邦和新希望等知名企业均表态,近期无大规模扩产计划。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吴琳琳表示,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2024年三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62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4.2%。整体来看,生猪供应仍然充足。华安证券预计,2025年猪价将获支撑。

在谨慎扩产的同时,生猪养殖企业纷纷将经营重点转向成本优化和智能化发展。多家企业的降本措施已取得显著成效。例如,牧原股份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降至13.3元/公斤以下,温氏股份的肉猪养殖综合成本降至6.7元/斤左右,巨星农牧的商品猪完全成本则保持在7元/斤以内。

智能化发展方面,企业积极推进数智化升级项目。新希望计划投入募集资金27亿元用于猪场生物安全防控及数智化升级,巨星农牧则计划投入1.7亿元用于数字智能化建设项目。通过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手段,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生猪养殖成本。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和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均表示,生猪养殖产业需要更加注重供需平衡,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来应对市场波动。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将成为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使产业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