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家电回收处置问题凸显,业内呼吁完善政策
AI导读:
随着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废旧家电数量激增,但正规电子废弃物处置企业处置量增长不大,大量废旧家电流向非法拆解点。业内建议完善回收、处置、税收政策,推动绿色发展。
随着今年各地家电以旧换新政府补贴政策的落地,家电市场迎来销售热潮,但置换出的废旧家电数量也随之激增。然而,记者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正规电子废弃物处置企业的处置量并未显著增长,有的甚至出现了下降,大量废旧家电流向了非法拆解点,这对环境构成了一定威胁。业内专家呼吁,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及税收政策,使废旧家电能够真正变废为宝,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消费。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10月24日,全国已有超过1300万名消费者购买了8大类家电产品共计1984.3万台。为方便消费者以旧换新,各大线下卖场和线上电商纷纷推出了上门回收旧家电服务,这导致废旧家电的数量急剧上升。一家连锁家电卖场的回收服务商透露,从8月底至10月底,公司已从消费者家中回收了5万多台废旧家电,同比增长超过一倍。
尽管回收量大幅增加,但部分正规电子废弃物处置企业的处置量并未出现明显增长,甚至有的还出现了下滑。以某北方重要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环保公司为例,记者在该企业看到,尽管冰箱拆解产线正在运转,但其他拆解线的运转率并不高。该企业所在的循环经济园区负责人表示,今年1-8月,园区企业的废旧家电回收量为6.3万吨,同比下降了17.1%。尽管9月因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影响,单月回收量达到了1.1万吨,同比增长10%,但总体来看,园区企业的拆解处置产能并未得到完全释放。
同样,西部某大型电子废弃物处理公司的负责人也表示,去年企业拆解了185万台各类废旧电器,但今年预计只能拆解140万台。受访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废旧家电回收体系不完善所致。一些不正规的私拆点因为没有环保设备等投入,能够给出更高的回收价格,因此吸引了大量中间商和流动商贩将废旧家电卖给这些私拆点。
记者走访发现,这些私拆点往往隐藏在城乡接合部或闲置厂房内,采用简单的人工拆解方式,将有用的部件卖掉,无用的则随意丢弃。由于废旧家电中含有重金属、废油等多种危险废物,处置不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某市一农贸市场周边,记者就发现了多个废旧家电拆解小作坊。这些作坊内堆满了被拆下来的塑料、电路板、金属部件等废弃物,地面满是油污,环境十分恶劣。
《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行业发展报告(2023)》指出,非法处理现象仍普遍存在,且作业地点和方式更加隐蔽。非法拆解不仅污染环境,还会对行业规范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回收价格,并与正规拆解处理企业形成不正当竞争。
除了非法的私拆行为外,税收问题也是制约正规电子废弃物处置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业内人士介绍,正规回收处置企业在收购废旧物品时,往往难以从个体商贩和中间商那里获得增值税发票,导致企业在销售再生资源产品时无法进行增值税抵扣。一家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由于无法获得进项抵扣,企业需要全额缴纳增值税。例如,拆解一台废旧空调后,各类再生资源的售价约为500元,但增值税却高达65元,导致企业几乎没有利润可言。
此外,一些从事“互联网+回收”业务的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家此类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专门为消费者和企业客户提供上门回收废旧家电服务。2022年,企业回收了约180万台废旧家电,营业额达到了1.6亿元。但由于很多废旧家电没有进项抵扣,企业当年交了2000多万元的税,却亏损了1000多万元。因此,这两年企业不得不压缩业务规模。
为解决这些问题,今年相关部门推出了资源回收企业向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的政策,以降低回收企业的经营成本。然而,有企业表示,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中间商和“黄牛”并不愿意配合反向开票。
同时,补贴资金发放滞后也是困扰回收行业的一个问题。有企业表示,他们目前仅收到了2019年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置补贴,尚有部分补贴未到位。
针对上述问题,受访者建议应加快优化相关产业政策,推动绿色发展。一方面,应规范废旧家电回收环节,建立长效机制打击非法拆解行为。可以参照废旧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办法,建立废旧家电回收“白名单”制度,推动回收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同时,建立废旧家电“身份证”管理体系,为进入回收环节的废旧家电贴上“溯源码”,防止其流向不明、难以监管。此外,还应出台非法拆解管理文件,加大对非法拆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打击力度,并建立非法拆解群众有奖举报机制,严防非法拆解问题反弹。
另一方面,应完善行业税收政策,降低行业对补贴的依赖度。受访企业表示,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置环保监管严格,有资质的回收企业在污染防治、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只要妥善解决增值税抵扣难、严厉打击非法拆解等问题,正规处置企业就能逐步摆脱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因此,建议针对循环经济产业特色制定可操作、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
同时,还可以完善行业管理,建立补贴企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企业优胜劣汰。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