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农业农村部部署2025年“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金融力量深度参与,通过资金支持、风险防控和科技赋能,构建“法治+金融”双重保障机制,为粮食安全注入持久动力。金融科技赋能农资监管,金融机构引导农业绿色转型,推出普惠金融产品,支持农民购买正规农资。金融助力需与政策、产业深度协同,打造多方联动长效机制。

■田耿文

日前,农业农村部部署2025年“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时点、重要环节,集中力量严厉打击坑农害农、危害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彰显了国家守护“舌尖安全”与粮食生产根基的坚定决心。

“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自启动以来,围绕“三农”工作整体布局,去年全年查办案件9万余件,挽回经济损失超3亿元,成效显著。然而,当前粮食安全领域违法行为隐蔽性强、跨区域作案,且违法主体多为小规模单位,农业行政执法难以全面覆盖。因此,金融力量的深度参与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资金支持、风险防控和科技赋能,构建“法治+金融”的双重保障机制,为粮食安全提供持久动力。

金融科技在农资监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破解“假劣农资”流通问题。政府部门可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农资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确保农资来源、去向可追溯。金融机构则基于真实溯源数据,为合规农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利用大数据风控与智能监测技术,整合农业执法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数据资源,为执法行动提供精准线索。

金融还可通过差异化资源配置引导农业绿色转型,构建风险防控屏障。对采用标准化种植技术、合规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银行机构提供绿色信贷支持;保险机构开发相关责任险产品,分散消费者维权风险,形成市场倒逼效应。

金融机构携手合规农资企业推出普惠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低息信贷资金,支持其购买正规渠道农资,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农村金融服务站、移动支付平台等渠道普及假劣农资识别知识及维权途径,形成涉农主体“不敢买假、不买假”的共识。

金融助力“绿剑护粮安”行动需与政策、产业深度协同,打造多方联动的长效机制。央行可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定向支持参与该行动的金融机构,降低资金成本,扩大农业安全领域信贷投放。

“绿剑护粮安”不仅是执法行动,更是需要社会多方协同参与的持久战。法治与金融双轮驱动,方能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照亮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