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陕西“三北”工程46年来累计造林超6000万亩,草原植被盖度提升,自然保护地建立,华北豹种群扩大,朱鹮野化放飞成功,生态防护屏障构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中新网西安11月25日电 (杨英琦 阿琳娜)陕西省林业局于25日公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生态成就。46年来,陕西“三北”工程在黄土沟壑间不懈耕耘,累计完成造林种草超过6000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已攀升至58%以上,昔日的“一碗水半碗沙”如今已是一幅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三北”工程区域已成功建立了120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高达811.32万亩。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子午岭林区成为了华北豹的乐园,这里生活着约110只华北豹,是目前中国已知数量最大、密度最高的野生华北豹区域种群。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域,朱鹮的野化放飞取得了显著成果。野外成功繁育的“铜川籍”朱鹮数量已达到202只,南泥湾、横山等地的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基地也捷报频传,成功繁育出11只“榆林籍”朱鹮。

此外,陕西还构建了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示范带、陕蒙边界防风固沙带、陕北长城沿线防风锁沙带、关中北山绿色重建带、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带等一系列绿色生态防护屏障,这些屏障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集中连片,为陕西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回顾历史,1978年“三北”工程正式启动,陕西作为该工程的重点省份,承载着重要的生态使命。陕西“三北”工程区覆盖了榆林、延安等9市68县,约28.4%的毛乌素沙地分布在陕西西北部。46年间,陕西“三北”工程在190多万公顷的沙化土地上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成为中国西北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6年来,陕西将“三北”工程视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持续推进并不断创新。该省创建了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积极探索并推广了一系列适用技术,如“沙障造林”、“石坑客土造林”、“容器苗造林”等,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防沙治沙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为推动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