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羽绒制品泛滥市场,监管介入整顿行业乱象
AI导读:
江西九江多家企业制售伪劣羽绒服,用“飞丝”冒充“羽绒”,形成犯罪链条。电商渠道成为假货重灾区,监管部门介入整顿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近期,“假羽绒制品”在线上、线下市场泛滥成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1月25日,江西九江相关部门对多家制售伪劣羽绒服的企业进行了扣押,并立案查处。
央视此前曾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江西九江多家企业生产的伪劣羽绒服以假乱真,流向全国各地。这些企业用“飞丝”冒充“羽绒”,已成为当地市场公开的秘密。
这一公开的秘密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犯罪链条。多家辅料店不仅出售各类标识、质检报告,还主动为客户提供极具欺骗性的建议,从而形成了从原料生产到线上线下销售端知假售假的闭环。
在电商渠道,主播们利用消费者无法真实触达商品的现实,以超低价格以及极具诱导性的话术,蛊惑消费者购买假货,使得直播间成为假货的重灾区。一些电商平台上,“不用998,不用198!羽绒服只要89!”的广告语随处可见。
随着调查的发布,舆论一片哗然。目前,全国无论南北方都已进入冬季,羽绒服作为冬季御寒必需品,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然而,一些企业却公然制假售假,不仅没有达到国标充绒量的比例,甚至连“绒”都采用了冒牌货。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假羽绒服甚至包括儿童款。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健康和权益更应得到保护。然而,这些企业却将黑手伸向了无辜的孩子。
深入分析发现,假绒与真绒之间存在巨大的成本差异。2023年以来,各种羽绒的价格已经不同程度上涨,2024年上半年涨价情况更为明显。面对持续高位运行的羽绒价格,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不惜铤而走险,大量生产充斥着假绒的劣质羽绒服。
商家与厂家之间形成了“默契”,厂家提供制售一条龙服务,将假羽绒服卖给消费者,谋取黑心利润。各方形成了利益结合点,最终坑害的是无辜的消费者。
然而,成本的挤压并不是制造业造假的借口。在经济承压的环境下,不同行业都面临经营压力增大的困境。但出于维护一己私利而置公共利益于不顾、以降低成本为“理由”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必须引起警惕和严惩。
此外,厂商、店铺、平台等涉事各方对于显而易见的造假行为互为“帮凶”,彼此没有形成约束制约反而是直接参与、环环相扣。这种局面需要监管部门的多维度介入和整顿。
衣食住行关乎民生福祉。只有从根本上强化法治约束、重塑市场秩序、整顿行业生态,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让消费者穿上安全、保暖的羽绒服。
本文由北京商报评论员陶凤撰写。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