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农资市场存在伪劣农资销售问题,损害农民利益并威胁粮食安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农资打假典型案例,彰显法律决心。农资打假需精准发力、靶向治疗,强化线上线下监管,惩防结合,保障农资质量安全。

生产销售伪劣农资,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在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净化农资市场显得尤为迫切。

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稳产保供。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发布了4起“农资打假”典型案例,传递出依法严惩涉农资犯罪的强烈信号。在春耕备耕的关键节点,必须迅速行动,净化农资市场。

近年来,利用电商平台销售伪劣农资、“农资忽悠团”进村兜售等成为新的犯罪手段。这些团伙打着“专家讲座”“科技下乡”等旗号,欺骗农民,给农民带来了巨大损失。此次发布的案例中,有3名被告人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这不仅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严厉惩处,更是对不法分子的有力震慑。

农资打假需要精准发力、靶向治疗。一方面,要针对种子、农药、化肥等重点农资,以及农村集市、城乡接合部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形成打击合力。另一方面,要宽严有度,对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社会危害大的被告人,要依法严惩;对具有从宽处罚情节的被告人,要合理量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资购买渠道日益多元化。监管部门必须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严格实行许可、备案等制度,确保农资质量安全。

农资打假还需惩防结合。多部门联合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要实现常态长效,还需从源头把控农资市场,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

此外,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的识别防范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农资知识,让农民了解农资质量标准、识别方法及维权途径,避免购买假劣农资。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