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工信部等十二部门发布《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明确到2027年底5G发展目标,部署13项重点任务和4项保障措施,推动5G应用实现量的规模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11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发布了《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进一步推动5G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根据《方案》设定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底,中国每万人将拥有38个5G基站,5G个人用户普及率将超过85%,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也将超过75%。同时,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将达到1亿以上,形成“能力普适、应用普及、赋能普惠”的发展格局,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案》围绕应用、产业、网络、生态“四个升级”,系统部署了13项重点任务和4项保障措施。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5G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

截至2023年底,5G应用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我国5G基站总数已达408.9万个,覆盖所有乡镇,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基础网络。5G行业虚拟专网数超4.5万个,有效满足各行业对网络定制化、数据本地化、管理自主化的应用需求。

在应用赋能方面,5G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0个,应用案例数累计超10万个,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实现规模复制。然而,尽管5G用户已享受到更宽的带宽,但尚未出现新的杀手级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指出,尽管我国在全球部署的5G基站数量占比超过60%,且积累了数亿用户,但5G技术仍在发展之中,尚未产生对工业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影响的杀手级应用。

为推动5G应用实现量的规模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方案》部署了四方面主要任务,包括应用升级、产业升级、网络升级和生态升级。在应用升级方面,《方案》提出推动基于5G的智能机器人、智能移动终端、云设备等研发应用,鼓励融合5G的XR业务系统、裸眼3D、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产品创新发展,并加速5G新通话、裸眼3D、云手机、5G消息等应用创新。

此外,《方案》还提出,推动“5G上车”,助力智能网联汽车智驾、智舱提质升级。面向工业互联网、智慧电力、智能矿山等生产经营领域,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面向政务服务、数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优质资源共享复用。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