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介绍了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性,包括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善待大自然馈赠、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旨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我们既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也要善待大自然的馈赠,将目光投向广袤的国土空间,运用现代装备和技术,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实现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百姓餐桌上的食物,不仅是家庭的小事,更是国家的大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目标,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的印发实施,更是明确了到2035年食物产业的发展蓝图。食物产业概念的提出,不仅让大食物观有了具体的产业支撑,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要深入理解大食物观的内涵,就必须打开思路,让食物产业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食物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然而,如何在有限的水土资源和昂贵的劳动力条件下,产出更多、更优、更丰富的农产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同时,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也对食物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推动食物结构和来源的多元化,既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也能为主粮供应减轻压力。

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青山绿水间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从利用好各类资源出发,“找”食物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大资源观、大农业观正是食物产业区别于传统食品产业的关键所在。在新时代,我们既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也要善待大自然的馈赠,将目光投向广袤的国土空间,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

我们主张向山水林田湖草要食物,但并非无度索取。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是确保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和谐统一的关键。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我们要敬畏自然,不能竭泽而渔。例如,在开发利用盐碱地时,要注意节奏和方式,确保可持续发展。

适销对路是大食物观真正落地的关键,也是食物产业开花结果的前提。消费引导生产,需求是生产的“导航灯”。因此,我们要瞄准市场需求生产食物,包括数量、质量、品种等。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展饲草产业、加快深远海养殖、发力设施农业、培育生物农业等。同时,要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资源,包括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加工等。这意味着我们要做好品种供需平衡分析、合理安排生产、充分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食物加工水平等。

在践行大食物观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我国农耕文化重视耕地农业,长期偏种植业。然而,市场前景好的很多产品并不只来自耕地。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重种植业、轻林牧渔业”的倾向,探索各具特色的大食物观发展路径。在林草业方面,重点是把“土特产”产业化;在畜牧业方面,重点是消除影响畜产品产销衔接的障碍;在渔业方面,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通过这些措施,形成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践行大食物观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现代化大农业的目标贡献力量。

农业与食物供给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