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制品市场乱象频发,监管部门需主动出击
AI导读:
羽绒制品市场存在大量“假羽绒制品”泛滥现象,商家以次充好,监管部门反应迟缓。文章呼吁相关部门主动出击,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
□陈广江
随着冬季的到来,羽绒制品如羽绒服、羽绒被等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销商品。然而,近期央视《财经调查》记者发现,江苏南通、江西九江等地的羽绒制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中,存在大量“假羽绒制品”在线上线下市场泛滥的现象。这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采用劣质填充物冒充羽绒,其中不乏使用“飞丝”(羽绒加工过程中脱落的单根短丝)甚至更劣质的材料。
11月25日,南通市市场监管局迅速响应,联合公安部门连夜对相关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并采取了一系列执法措施,包括固定证据、查封扣押、立案查处等。九江庐山市场监管局也迅速行动,相关领导立即前往现场展开调查。
媒体揭露的“羽绒骗局”令人震惊。在直播间里,主播们大肆吹嘘所售羽绒被、羽绒服的质量,展示各种检测报告和相关材料,价格更是诱人。然而,消费者收到的商品却与直播间的样品大相径庭,有的甚至完全没有羽绒,完全是用“飞丝”或其他廉价材料填充的。
这种“以丝代绒”的劣质羽绒制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据报道,一款劣质羽绒服的成本价不到40元,却在两个月内销售了6万多件。孩子们穿上这种名不副实的“羽绒服”,怎能不让人担忧?
更为严重的是,从原料生产端到销售端,这些假冒伪劣的羽绒制品公然销售,诸多造假手法已成为行业内的潜规则。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羽绒制品“以丝代绒”,还是产品合格证造假,都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在利益面前,一些企业完全丧失了底线。
面对如此猖獗的违法行为,监管部门的反应显得迟缓而无力。尽管每次媒体曝光后,相关部门都会迅速行动查处涉事企业,但这种事后补救显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羽绒制品“以丝代绒”在一些地方已形成了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为何监管部门总是等到媒体曝光后才有所行动?劣质羽绒制品在市场横行,监管部门是否存在失察失管的问题?
为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相关部门应主动出击而非被动应对。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实现产业全链条监管,不给不法商家可乘之机。此外,还应完善举报奖励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氛围。
任何行业和市场的发展繁荣都不能建立在制假售假、践踏底线的基础之上。否则,看似繁荣的市场实则危机四伏。地方政府部门应牢固树立监管为民的理念,摒弃“短视思维”,多些长远眼光,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让羽绒制品市场回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