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布人肝器官芯片技术规范专家共识
AI导读:
东南大学牵头,我国多位专家共同完成《用于药物性肝损伤评价的人肝器官芯片技术规范专家共识》,为药物研发及化学品、食品的肝脏毒性评估提供可靠体外实验工具。
记者25日从东南大学获悉,由该校教授顾忠泽牵头,我国多位顶尖专家在器官芯片、临床医学、毒理学、药学等领域共同研究完成的《用于药物性肝损伤评价的人肝器官芯片技术规范专家共识》,已正式刊发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器官芯片用于药物安全性预测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首个专家共识。
药物性肝损伤(DILI)作为一种由各类药物引发的肝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甚至威胁生命。然而,传统的动物实验模式在药物安全性评价方面存在种属差异和一致性低的问题,导致药物研发效率低下。
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院长顾忠泽介绍,人肝器官芯片利用微流控技术,成功模拟了肝脏的结构、功能及代谢途径,不仅具有更完整的结构和功能,还解决了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种属差异问题。这一创新技术有望为肝脏疾病研究、肝毒性药物筛选等提供一种高效、可靠的动物替代实验平台。
作为新型体外微生理系统,人肝器官芯片在DILI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尽管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其已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东南大学教授张娟指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开始探索肝芯片在食品、药物安全性测试中的应用,以替代动物毒理学实验数据。而在我国,众多专家学者也在这一领域积极投入科研创新与应用研究。
自2022年起,专家组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经验,针对DILI预测方面的技术规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出了生物学规范、工程学规范、毒性指标选择、测试药物集以及预测性能等方面的规范建议。这一共识的发布,将为药物研发以及化学品、食品的肝脏毒性评估提供更可靠、高效的体外实验工具。
顾忠泽表示,《用于药物性肝损伤评价的人肝器官芯片技术规范专家共识》的发布,不仅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还为器官芯片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明确了方向,为推进人体器官芯片技术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