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北大深圳论坛2025聚焦“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创新活力”,与会嘉宾探讨科技创新、国际形势解读及改革发展。海闻指出,提高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创造就业机会,关键在于法律权益保障和未来经济发展信心。中国持续扩大制度性开放,构建双向赋能良性循环结构。

近日,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发起的北大深圳论坛2025在深圳五洲宾馆隆重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创新活力”,吸引了千余位与会嘉宾,共同探讨科技创新、国际形势解读以及改革发展等话题。

时隔近七年,国家再次召开民营经济座谈会,彰显了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在论坛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总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和民营企业投资不足。他强调,提高民营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关键在于保障民营企业的法律权益,提升他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法律保障能让企业安心发展,而信心则来自于对未来投资回报的良好预期。

海闻表示,这虽然是一个逐渐发展和改变的过程,但他相信,通过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持续努力,民营企业的信心会不断增强。

海闻长期关注民营经济发展,他认为“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是中国四十多年来成功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未来突破困境、实现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他强调,民营企业的投资并非规划而来,而是企业自身寻找机会的结果。政府应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这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最基本条件。

针对“地方政府在‘杭州六小龙’诞生中起了作用”的观点,海闻解释称,虽然地方政府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但“六小龙”的成功并非政府规划或投资的结果。政府确实有很多规划和投资,但这些并不一定能产生成果,因为民营企业拥有更强的创新动力和压力。然而,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必要的,比如宽松的政策有利于民营企业引入人才和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帮助民营企业创新创业。

海闻形容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如同种子和土壤,土壤(政府)提供良好环境,但真正能够发育成材的,靠的是种子(民营企业)自身。他认为,民营企业只需一个宽松的环境,就能创造出很多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相关数据也直观反映出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态势。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达到5670.7万户,是2012年的5.2倍。同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由62.4%扩大至92%以上。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通过持续扩大制度性开放举措,正构建起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结构。海闻认为,中国对外开放仍有很大空间,应引领全球化和多元化,坚持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坚定不移地改革和创新。他强调,扩大开放不仅是为了获取国际市场和发展本国经济,更是作为负责任大国引领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表现。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