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指导意见》,旨在通过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从源头规范涉企收费行为,为企业减负,激发市场活力。此举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仍需加强政策落实和监管协同,确保企业不再为隐形账单头疼。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旨在通过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从源头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切实为企业减负,激发市场活力。(3月31日新华社)

  涉企收费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相关部门正持续努力,推动涉企收费行为更加规范,秩序显著改善,项目逐步精简。然而,涉企收费问题复杂多变,主体多样、领域广泛、类目繁杂,具有复杂性、反复性和隐蔽性,容易出现“一抓就好转,一松就反弹”的情况。例如,有的地方巧立名目,重复收费;有的地方擅自扩大收费范围,越界收费;有的地方则以“隐形摊派”的形式变相收费。这些行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对营商环境和市场公平竞争造成了负面影响。

  要根治涉企乱收费这一顽疾,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此次《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这一机制,其中“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是核心亮点,即所有收费项目必须纳入清单并公开,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对无依据、越权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这相当于为企业设定了明确的“红线”,既约束了权力,也降低了企业维权成本。长期来看,此举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规范涉企收费并非一蹴而就,列清单只是第一步。要确保政策落实,还需在事前加强目录清单的制定和评估审核,事中加强常态化宣传解读和跟踪监测,事后完善问题处理机制。同时,要警惕收费项目“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以及基层执行变形影响政策效果。市场监管、行业监管、信用监管等部门需强化执法协同,避免多头管理、责任模糊。企业也应提升识别违规收费的能力,敢于说“不”。

  清单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涉企收费监管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这也是企业轻装前行的起点。只有当企业不再为隐形账单头疼,市场活力才能充分释放。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